宁夏读者反映,有的农民篮球赛参赛球员农民身份引争议
“村BA”出圈带来新问题(来信调查)

![]() |
“2025年全民健身大拜年”宁夏西吉县第八届农民篮球争霸赛比赛现场。 |
“村BA”等“村”字头文体活动近年来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但火热出圈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近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村民向本报反映,当地有的农民篮球赛出现参赛球员农民身份引发争议的问题,希望引起关注和解决。
“村BA”这一新生事物,如何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既丰富农民文体生活,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针对读者反映的问题,记者赴宁夏采访调查。
有的球员参赛资格受质疑,“村BA”如何兼顾快乐和规则?
三营镇村民金晓宇告诉记者,事情的起因是: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参与主办的大地流彩·宁夏和美乡村第二届篮球赛(“村BA”)在银川举行,三营镇组队参赛。“打到半决赛阶段,我们发现,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代表队、原州区中河乡代表队等部分球员身份不符合参赛资格。”三营队球员向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了申诉。
哪些人能参赛?主办方制定的比赛规程,对球员的户籍、职业作出明确要求——
运动员的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均须显示其住址在本县(区)乡镇及以下(集体户口不能参赛),且户口迁入时间须满一年(2023年5月30日前迁入);
同时,在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注册过的运动员及处于禁赛期内的运动员,在校学生和现役军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在编人员不得参赛。
对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中河队负责人等向记者表示,当时确有争议。
“我们对三营队的申诉进行了核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田志龙向记者展示了相关部门协助查询涉事球员信息的回复函。
据介绍,吉强队涉事球员为吉强镇人,长期在外务工,赛前近1个月,因购房将户口从该镇某社区集体户迁到住所,而回复函反馈:“是否为农业户和集体户,系统里无法显示。”还有其他参赛队的2名球员,户籍地址显示在城区。
此外,中河队涉事球员为中河乡人,参赛时的身份是在编教师,在银川工作。“刚考上没多久。”田志龙说,按参赛规程,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不得参加比赛。
面对有的球员参赛资格受质疑,“作为农业农村部门,举办体育赛事的经验尚有不足,赛前审核工作确有改进之处。”田志龙表示,一开始觉得,办“村BA”就是让乡里乡亲热热闹闹地聚一下,没想到会因为参赛球员农民身份产生争议。
“有的球队为了赢球,让不符合资格的球员参赛。宁夏农民篮球圈的人都知道,这些球员是所属球队的得分关键。”在三营队看来,既然制定了比赛规程,就应该严格遵守,否则比赛就没有公平可言。
记者了解到,由于参赛球员身份引发争议,那场比赛迟迟没能开场,且因为是关键场次,现场座无虚席,网络同步直播,观众和网友议论纷纷。后经多方沟通,三营队同意继续参赛。最终,吉强、中河、三营队分获冠亚季军。
记者采访发现,争议背后是参赛目标、参与心态出了问题——
“一些球队过于看重面子、名次,邀请不符合户籍、职业等要求的球员参赛,甚至花钱、托关系迁户口。”在固原市西吉县体育中心主任陈志伟看来,这是参赛心态不够端正。
而且,一些水平不错的农民球员“靠赛吃赛”,球队或基层政府拿出足够“补贴”才愿意出赛,给其他农民球员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不良示范。
“这些年办过不少比赛,一些队伍为了成绩想走捷径,最后被‘轰回去’。个别基层单位还提供球员身份的‘假证明’。”宁夏篮球联合会秘书长陈钢表示,有的承办方明知队员身份是假的,仍放任不管,让比赛继续打下去。
三营队球员的话也引人思考,有的地方在球员身份上“花心思”,是为了拿名次后更容易向上争取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和活动资金,“出了成绩才好开口”……
记者采访了解到,宁夏“村BA”犹如一片热土,群众参与热情很高,追求的就是一份快乐。然而,多名受访球员和球迷都表示,既然是体育运动,分享快乐的同时也要保持比赛的纯粹性,公平公正组织赛事。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村BA”如何既有“村味”也有“赛味”?
如今,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宁夏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每个行政村都有篮球场地。在此背景下,“村BA”如火如荼,193个乡镇组织过农民篮球赛,80%的行政村曾组队参赛。特别是每年1月至2月农闲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返乡,往往是办赛旺季。
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村BA”等农村赛事活动在组织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减少,不少人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组织起广泛参与、关注度高的农民群众文体活动并不容易。
在中卫市海原县体育中心工作人员罗永海看来,由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留在村里的人不太多,要想组织队伍到一定层面打比赛、拿名次很难。村里参赛的人不够,而在外打工、求学的人有热情回来参与,特别是一些篮球高手长期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有的在城里买了房,但户口在村里,“怎么界定是不是农民呢?我们也有些无奈。”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一些靠近城区的乡镇逐渐成为城乡接合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有的行政村成了社区,有的更是处于城镇中心位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村庄。“这也给判定农民身份带来模糊空间。”陈志伟说。
因为这两个主要原因,参赛球员的农民身份如何界定已成为比赛顺利开展的一个难点。田志龙表示,如今,户口簿上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审核资格时难以清晰认定农民身份。
此外,在宁夏采访发现,“村BA”还面临由于快速发展带来的定位不够清晰,各方利益、目标不尽一致的问题——
农业农村部门强调“村味”,认为“村BA”应坚持“农业主线、农民主体、农村主场”,不必过分突出竞技性,而是助力“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体育部门侧重“赛味”,认为“村BA”在保障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基础上,可适当放宽参赛资格,适度引入外援,提高比赛观赏性和普及度;
基层政府则希望借助“村BA”这一品牌带来的经济效应,拉动当地经济,助力群众增收,打造地方文旅名片,对适度合理引入社会资本较为积极;
大多数农民球队更关注比赛本身,普遍希望主办、承办方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执行比赛规程,“让‘村BA’这片净土别被污染”。
还有一些农民球员、球迷反映,有民间、企业比赛邀请职业半职业球员、外籍球员,打着“村BA”的旗号蹭热度。而水平不错的农民球员特别是年轻人参赛机会减少,“‘村味’淡了,商业味却浓了”……
城乡融合发展、各方诉求多元,“村BA”如何既有“村味”又有“赛味”?
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受访者意见较为统一:“村BA”出圈,在于其深厚的乡土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举办活动首先必须坚持“村味”,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再通过以赛惠农、以赛兴文、以赛助旅、以赛促销等方式,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村BA”如何出圈更出彩?
“村BA”出圈后,如何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农民是参赛主体,‘村BA’要严把球员的参赛资格。”宁夏篮球联合会副秘书长、解说员白子焱认为,要加强事前监管,与公安、人社、教育等相关部门协同,积极探索赛前联席会议制度,邀请相关部门、参赛队、公证人员及媒体代表等与会,赛前充分沟通、及时解决争议问题,通过媒体公布竞赛规程,公示球员相关信息。
当前,部分农村常住人口较少,人员流动性强;有的村庄变成社区,有的球员到城镇居住,城乡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对“村BA”的球员身份界定需要一定包容性。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印发通知,加强和规范宁夏“村BA”赛事活动,在禁止球队引入外籍球员和非当地球员的情况下,“12名运动员中允许有4名为当地非农村户籍”,对不符合参赛资格的运动员,取消其参赛资格。
当然,调整球员参赛资格要求,不等于放松对比赛的管理。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作为篮球比赛,公平公正仍是“村BA”的基本要求,并且随着赛事火热,更需要进一步健全规则制度、严格落实赛制,使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才能让赛事具有持久生命力。
陈志伟建议,建立健全惩戒机制。主办方可与参赛队签订承诺书,赛前出现造假等情况并查实,球员须退赛;赛后经举报查实,取消比赛成绩、奖金,下届不得参赛。
“在发挥篮球多元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提高赛事活动管理的专业水平,紧盯赛风赛纪,维护公平竞争比赛环境。”自治区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张荣安表示,与此同时,针对民间、企业比赛,通过座谈、专业指导等方式加强引导和服务,避免互相攀比、变味走样。
如今,“村BA”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宁夏采访时,多支球队的球员告诉记者,除了球员身份要实,还要警惕操控比赛、“黑哨”等现象,以及“赌球”等违法行为,不希望“村BA”沾染歪风邪气。否则,不仅容易损害比赛声誉,也会对乡村风气造成不良影响。“‘村BA’要传递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村BA”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也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对拉动当地餐饮、住宿、景区消费,以及宣传非遗技艺、推销农特产品、助力群众增收、带动地方经济都有潜在帮助。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可适度引入商业支持,但不能让商业带偏‘村BA’。”无论火热程度如何,“村BA”作为农民体育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村味”是初心,是基本定位。让农民享受打球观赛的快乐、在运动中释放热情和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才是“村BA”出圈更出彩的关键所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