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江西贵溪錾铜雕刻技艺传承人黄俊军持续创新工艺

以錾作笔 镌铜入画(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周 欢摄影报道
2025年02月17日05: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黄俊军在铜壶上进行錾刻创作。

  【绝活看点】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贵溪錾铜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黄俊军形成了“骨法造型、精雕细刻、以形求神”的工艺特色。2018年,“黄俊军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

  

  入夜,月光如银。屋内窗下,黄俊军在工作台前坐定,左手握錾刀,右手执小锤,微侧着脸,屏气凝神,在一块直径30厘米的圆形紫色铜板上,沿着图样线条均匀地敲击,錾刀一笔笔划过铜板,留下细密的凹痕……约半小时后,一朵花形饱满、叶脉分明、层次丰富的牡丹花“盛放”在铜板上,栩栩如生。

  “之前的一款同类作品名为《国色天香》,从起稿到精修收尾,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画中有大小9朵牡丹花,其中最大的一朵直径7厘米,要錾刻20多片花瓣和几百处褶皱,一片较大的花瓣,要錾上万条纹路。”放下工具,黄俊军细细道来。

  金属錾刻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以錾为笔,以铜为纸,江西贵溪錾铜雕刻充分利用铜的物理延展性,用錾刀在铜器物上刻出深浅不一、纹路各异的精美纹饰。2021年,贵溪錾铜雕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在坚硬的铜板上做到纹饰‘纤毫毕现,精细入微’,并非易事——制作一件铜錾刻作品,要经过锻造、锤揲、錾刻等30多道工序,其中錾刻工序又有勾、落、串等10多种工艺技法。”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黄俊军从事铜錾刻37年,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寻求技艺的精进和突破。

  “从最初的平雕铜版画发展到浮雕铜版画、三维立体铜版画,逐渐形成以点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骨法造型’、以逼真的形象来刻画神态的‘以形求神’等工艺特色,我的技艺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得到提升。”黄俊军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室内,黄俊军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宝贝”——150多把各种形状的錾刀,按型号整齐地放在收纳槽内。“这些錾刀分定型、走线、铲削三大类用途。不同的錾刻工匠对錾刀的要求也不相同,在创作作品前,工匠经常需要根据线条和造型需求,先锉制出所需的錾刀。”黄俊军说。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黄俊军说,从萌生创作想法到作品成型,考验的绝不仅是匠人的錾刻技艺。錾刻之难,难在“心静”。“处理作品细节时,为确保线条流畅,下刀运刀要一气呵成,即使稍微走神,都会影响手上的动作。所以,这要求匠人保持高度专注,心、手、力融合,指力、腕力、腰力、运气为一体。”黄俊军说。

  多年积淀,让作品脱颖而出。黄俊军的铜錾刻作品先后获得“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国家级奖项23项次,累计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78个、发明专利2项,作品《纵横天宇》等参与上海世博会展演,代表作《降龙罗汉》《晚荷风香》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钻研铜錾刻技艺多年,黄俊军最大的感悟是“守正创新”——“守住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开拓思路,让传统手艺绽放新的光彩。”黄俊军说,“接下来,我想在錾刻技艺上继续创新,努力在铜板上呈现中国水墨画的意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