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银发课堂”沦为“坑老温床”

“一开始说是免费体验,结果很快就开始卖课了,各种话术诱导你买。”今年72岁的李玲在“老年大学”上了几节课后深感自己“掉进了一个连环套,钱花了不少,但什么也没学到”。《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赚取高额利润,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随着老年人经济状况的改善,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教育不仅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受限于资金、场地、师资等因素,一些地方出现公办老年大学“一位难求”的情况。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000多万人,但只能满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即便如此,一些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也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老年教育课程长期以艺术类居多,健康、人文、社会参与类课程数量偏少。
另一方面,公办老年大学供不应求,让民办老年大学、教培机构“活”了起来。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质量良莠不齐,教师资质难以保证,却打着“老年大学”的旗号,利用老年人群体防范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通过“免费体验”“名师授课”“收获颇丰”等噱头吸引老年人报名,再通过“饥饿营销”“情感绑架”等手段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或相关产品。
不让“银发课堂”沦为“坑老温床”,需要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创办老年大学必须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取得办学资质才能招生。除了公安部门严厉打击诈骗行为,设立老年人一站式维权通道外,更需要明确监管主体,将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纳入教育或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课程备案、讲师资质审核制度和备案制度,建立“课程黑名单”,公开透明收费,并预防老年大学违规与培训机构合谋欺骗老年人。
不让“银发课堂”沦为“坑老温床,为老年教育立法是根本。比如,2025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黄宗逵联合了施政、张丹丹、李玉刚等40名代表提出了《关于修订〈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议案》。其中就提到,老龄化程度加快,老年教育的供给压力大,《条例》有关老年教育的相关规定难以满足当今老年市民学习需求。
立法需要时间,供给则要赶速度。除了目前专门的老年大学、企业老年大学、国家开放大学要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优化创新课程建设外,各地还要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和创新老年教育维权途径。就前者而言,可以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建立健全线下的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以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可以大力发展线上老年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推荐最适合的课程和活动。就后者而言,比如,探索“老年教育机构星级评定”,试点“银发教育消费冷静期”制度,鼓励子女成为父母“文化消费”的守门人等。
来源:人民法院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