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铁路上的“六朵金花”:用数据守护高铁安全

当最后一列复兴号列车在暮色中驶离包头站后,付婷炜和工友们踏着轨枕准备开始作业。她们在铁轨上推行着零级轨检仪,依靠头灯的光进行作业,光偶尔照在蓝黄色工服和橙色防护服的一角。当她们的目光凝聚在仪器上等待数据时,光才能把这六个姑娘的脸照亮。
在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工务段,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高铁线路车间“女子监控分析班组”,被称为草原铁路的“六朵金花”,她们肩负着京包客运专线的高铁安全数据分析任务。她们的主要工作并不在轨道旁,而要在数据海洋里下“绣花功夫”——用精准的算法和细致的排查,保障每一列高铁的平稳运行。
包头工务段“女子监控分析班组”正在进行现场作业。(王日森 摄)
“对着屏幕分析调整病害,常常是一处轨枕调整数值变化,带来整条数据波形的连锁反应。调整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现场作业质量。”付婷炜是班组负责人,今年2月班组成立,她和另一名高铁女技师黄瑶牵头啃起了数据分析这块“硬骨头”。
面对动静态海量的数据,只有精准掌握线路每一处细节,才能更合理高效地制定作业方案。姑娘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对每公里的轨枕数量进行统计,依次对轨枕编号……她们将所有数据详细记录,建立一枕一档,积累丰富的一手资料,为制定整修方案提供坚实依据。
然而“第一战”,姑娘们还是遭遇了“滑铁卢”。第一版调整方案被现场工人质疑:“方案不符合现场实际,明明调一处就行,你们却要调三四处!”
方案被泼了冷水,姑娘们开始思考如何面对挫折,她们得出的结论是:骨头啃不动,说明牙还不够好!为了练一口“好牙”,付婷炜连续熬了几个通宵,重新分析道岔数据,避免“屏”上谈兵;黄瑶带着笔记本跑现场,对照实际轨道反复修正模型。
包头工务段“女子监控分析班组”正在进行现场作业。(王日森 摄)
一周之后,新版方案让大家服气了。“真的对得上!”此后,她们的数据分析准确率直线上升,成为工务段的“最强大脑”。
“班组是个团队。”为让班组进步更快,黄瑶和付婷炜总结出“波形图三维分析法”,帮助两名成员考取高级工技能证书。
如今,她们每天分析50余份数据报告,累计处理机车报警858处,制定整修方案35条,成为用数据守护高铁安全的“隐形卫士”。
铁道线上并非只有铁汉。这群扎根草原铁路的“格桑花”,不仅是女性力量的精彩诠释,更是中国铁路智能化发展的微观缩影。当科技之光照亮轨道,这群草原女儿正以独特的柔情与坚韧,用数据分析守护铁轨之上的中国速度。(记者达日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