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天,来自SARS的突袭,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了一次巨大的社会危机,一场抗疫战争在中华大地打响。【详细】
在许多经历过2003年那场灾厄的人心目中,钟南山是一个无需解说的名字。“非典”病魔席卷中国的恐慌中,他至少有三次发声,成为抗击“非典”战役的三个标志性转折点【详细】
“十年过去了,十年间的事还真令人难忘。我一生经历了很多事,这件事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件。”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雁灵,两鬓已略显斑白,回忆起十年前小汤山非典医院,依旧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详细】
他很特殊,有着和“非典”有关的双重身份。姜素椿,解放军302医院的一名传染科医生,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典”患者。这样的身份和经历,决定了他会提供很多鲜活的事实,说出更多的心得体会。 【详细】
时任解放军301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刘又宁记得,2003年年初一次会议上,时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萧正伦郑重告诉他,最近广东发现了数例无论如何也治不好的肺炎,他也记得自己开玩笑回答:“你找我去就能治好。” 【详细】
“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是张积慧十年来的信念。2003年,她作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护士长,临危受命,舍生忘死救助“非典”患者,用心书写的《护士长日记》【详细】
白衣使者以无畏的职业精神挽救着患者的生命。在英雄的白衣战士身后,紧跟而上的是勇敢的新闻记者,在与SARS斗争的非常时期,他们也是这场非常战役中的非常战士。【详细】
2013年春天,在中国疾控中心旧址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曾光。他书柜里摆放着十年前的一张合影照片。与他握手的是当时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胡锦涛。照片背景中出现的还有时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详细】
2003年,归国学者李玲拖着箱子走进北京大学西门。这里是她接下来十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但开端显得很冷清:无论街上还是学校里,都是空荡荡的,白天也人影稀少,车辆严禁进入校园。 【详细】
“我们不应该忘记2003年‘非典’那段经历,包括病痛和收获。‘非典’是一个警钟,不仅仅是对香港和内地而言,还包括世界其它国家。它向我们警示:与传染病的斗争是永远存在。”【详细】
2002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下称中国CDC)。机构成立不到一年,SARS便狠狠地考验了这个刚刚组建的系统。2013年,非典已经十年。十年来,中国疾控事业发展如何?如果未知病毒来袭,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详细】
为完成“非典十记”的报道,人民网在1月份邀请相关专家开了一个选题策划座谈会。其中一些令人心动的选题由于能力、时间等原因,最终未能体现在我们的这组系列报道中。但我们希望,这些“金点子”和有价值的创意不致就此埋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