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数字乡村,重塑乡土中国

2022年03月10日08:3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数字乡村,重塑乡土中国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打造花卉数字农业示范园。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一点手机,就可轻松“掌控”温室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借助数字平台“云广播”,大量招工信息瞬间飞入千家万户;登上电商平台,农产品很快出村进城,卖出好价钱……广袤田间,一幕幕生动画面,展现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未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也从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如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制约,如何促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本刊特约请代表委员畅谈观点。

   嘉 宾

   蒋平安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校长)

   秦光蔚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李君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慧

  1.变化:拥抱智慧农业

   主持人:数字乡村建设给乡村面貌带来了哪些变化?

   蒋平安:没有数字乡村,就没有数字中国。智慧农业,可实现农业产业的精准布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提高耕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控制体系,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发展智慧农业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天眼”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秦光蔚:数字乡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其中,“互联网+政务”促进了乡村治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创新了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提高了政务管理效率;“互联网+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向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互联网+流通”为乡村特色产业带来了巨大电商红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李君:数字科技的发展让农业生产开始拥抱未来,也为农产品上行打通了渠道。农业大数据平台帮助新农人掌握各类作物的生长要点及注意事项,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互联网直播带货让农产品有了更多销路,也有了更大利润空间,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2.挑战:筑牢发展之基

   主持人:目前,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君:数字乡村建设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完善,而且需要持续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的这些“软件”支撑能力依然较为薄弱,相关技术人才稀缺,特别是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人才更加稀缺。

   秦光蔚: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才体系不够健全等方面挑战。在硬件方面,农村地区互联网、5G、数字广电等基础设施覆盖率仍有待提升,农业智能装备普遍精度不足、稳定性不强,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同时,数据资源整合不够、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蒋平安:从全国来看,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生产经营模式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对标新的战略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针对农业“新基建”、智慧种养、智慧供应链、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产业化等方向,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总体思路,开展重点建设。

  3.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主持人:如何高质量促进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

   蒋平安:要攻克农业传感器、农业大数据智能与知识模型、农业人工智能算法与云服务系统等关键技术难关,研制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智能感知产品等重点产品。建立以“AI+大数据+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为技术支撑、与农业强国发展目标相适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智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实现“机器替代人力”“电脑替代人脑”的转变,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秦光蔚:要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数字化培训网络平台,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网红主播,吸引一批有志青年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统一整合涉农信息数据及资源,构建农业自然资源数据、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数据、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农村宅基地数据等综合大数据库,加大对农业信息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监管力度。

   李君:要利用高端农业装备发展高品质农业,打造“放心农场”,引入智慧农业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实现农业全程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管理,确保源头食品安全。坚持“互联网+”创新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走“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加大引资引智力度,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建立博士工作站、青年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记者 李慧)

(责编:温璐、吴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