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克服交流障碍 解决“前扑”动作难点

60名残健演员共同演绎“奔跑者”

2022年03月14日08:13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60名残健演员共同演绎“奔跑者”

  昨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在主火炬熄灭前的表演时段,“鸟巢”中央时钟四周,60名“奔跑者”伴随秒针的“滴答滴答”声,一位一位前扑着地,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理念深深印入大家的心里。这群“奔跑者”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残疾人艺术团和北京舞蹈学院,其中38人为残疾人演员,还有25名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中国古典舞系2021级的大一新生。从1月集训到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舞台,残疾人舞者和健全舞者在这场表演中共同将奔流不息的“时间”形象完美诠释,让冬残奥会在温暖中被永恒纪念。

  戴护具练习攻克“前扑”难点

  据了解,“生生不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强度比较大,其中不乏直面扑倒在地等高难度动作。在训练过程中磕碰是常有的事儿,有的演员曾胳膊脱臼、腰伤复发或者患上腱鞘炎,但从来没有一个人中途想过要放弃。“表演环节有一个动作特别难,就是前扑,我们练习了无数次,很多男演员的手腕、胳膊肘、肩膀、膝盖都受伤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一队队长梁源钢道出了训练时戴护具的缘由。“即使拉伤缠上绷带,我们也没有放弃和退缩。”在梁源钢眼里,同伴们都是硬汉子。2007年,12岁的他初到艺术团还会为训练的疼痛掉泪,如今他已经成长为艺术团的“拉丁王子”,和伙伴们一起站在了北京冬残奥会的舞台上。“希望我们所有的付出,能够在闭幕式的那一刻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每天都相当于做一百多个俯卧撑。”艺术团演员刘洋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奔跑者”的表演动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一天排练下来,每个演员都很疲惫。由于训练强度大,编导把三个团队分组训练,一组训练,另外两组可以休息调整。训练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电量十足的“充电宝”,累了大家互相“充电”,再次满血复活。舞台上没有残健之分,人人都是“奔跑者”的一分子。

  上百次练动作打破舞种壁垒

  同样参与表演的,还有25名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大一新生。他们从去年12月份开始进入紧张的排练阶段。“小伙子们的形象和舞蹈功底都非常出色,被我们称之为‘最帅男团’。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克服了众多困难,同时也收获颇丰,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北京舞蹈学院冬残奥会临时党支部书记李馨被小伙子们的出色表现所感动。

  “我们的‘最帅男团’虽然舞蹈功底好,但他们跳古典舞的,在排练初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打破古典舞传统表演方式。”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领队汪颖婕坦言,此次闭幕式的舞蹈有一些现代舞和街舞的元素,节奏感强,“最帅男团”需要挑战自己不熟悉的舞蹈领域,从节奏、风格、韵律等方面不断调整和适应。“最帅男团”成员史浩南告诉北青报记者,“刚开始会有一些不适应,但编导团队非常照顾我们,一个一个动作单独给我们讲解,一对一反复训练上百次。”

  在与残疾人合作中获得动力

  除了突破专业的壁垒,“最帅男团”的同学们还要与残疾人合作,完成舞蹈中的托举等互动动作,与聋哑演员交流也成为必须要克服的客观障碍。团队的另一位成员刘子明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更好地融入残疾人的团体,他们每逢休息时都会主动与残疾人交流,大家也都主动学习打手语,“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们还会用舞蹈动作跟他们沟通,用手比划。他们很快就明白了。”

  在与残疾人的合作中,男团成员深深被残疾人的精神所鼓舞。“在训练中,他们因为先天的缺陷在动作接受上并没有那么快,但他们却从不放弃,一遍一遍努力坚持,他们对舞蹈的执着和热爱那么纯粹和那么专注,让人动容。”史浩南感慨道,每当练习累到快坚持不住时,看到残疾人们还在努力,自己就备受鼓舞。

  “通过这次的表演,孩子们的成长跟变化显而易见。”北京舞蹈学院学生领队汪颖婕表示,当他们看到残疾人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去实现心中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时,感受到了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记者 王薇 武文娟)

(责编:温璐、吴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