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任超:做件让自己骄傲的事吧!
“隔离第三天,请大家相信我们的科学家……”,任超于22日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而他的微博认证,刚刚被更新为“新冠疫苗志愿者”。
作为首批志愿者,现在情况如何,让我们听听任超的故事。
“现在最想去做志愿者,还想给英国老师寄口罩”
日前,一则内容为“英国留学生自述回国经历”的视频在社交网络热传。视频以作者的第一视角记录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从英国伦敦返回,在浦东机场接受入境检查、入驻隔离酒店的经过。
视频中作者哽咽说“国家太好了!太感动了”,点中了不少网友泪点。
战疫中的“国医堂”:不仅要治病,也要疗心
3月12日下午3时,阳光洒进武汉江夏区普安山康复驿站康复三区的专家门诊室。“来,您靠近我一点,让我看看您的舌头……您的右腿这个地方是不是平常就不舒服?”
患者张婆婆连连点头称是。她很惊讶的是,对面的王育勤大夫通过舌诊,就把她的症状先描述出来,而且连具体部位都指了出来……
疫情大“考” 扬州援鄂医疗队用行动作“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有李白送好友去扬州,今有扬州医疗队辞别家乡到武汉支援。2月13日晚,来自扬州市8家医院的164名队员抵达武汉,并在2月15日正式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的2个重病区。
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一天多的时间里,做好正式上岗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院感”培训。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姚孝元:冲在最前面的应急队长
3月9日下午,江汉方舱医院休舱。4时许,各地援鄂医疗队员还沉浸在庆祝休舱的喜悦之中,三十余名环卫工已悄然集结完毕。他们即将进入方舱医院,做最后的消杀。
这也是中国疾控中心(CDC)环境所副所长姚孝元带队在武汉疫区战斗的第34天。
北京医院援鄂专家汪芳:每个病友都熟悉我的声音
“我们刚接手,哗啦转来一大批人。人躺在什么地方的都有。我们忙着一个床一个床地插管,那一晚上,净插管了!”回忆起2月8、9日刚驰援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的第一个夜晚,即便身经百战的汪芳教授仍心有余悸。
汪芳是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授、博导,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第二批队员……
疫线医生的妻子:是贤内助,也是战斗员
不管是给患者插管的“突击队”,还是急诊科四处“救火”的机动队,疫情风暴中心的医护人员总是冒着极大风险在拼命。他们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家属的心。尤其是医护双职工家庭,丈夫冲锋在前,而妻子一样战斗在一线,还都要照顾家庭。我们对话了三名一线医护的妻子,听她们讲述惊心动魄的战“疫”故事。
“红区”里的白衣战士:在生与死的火线
重症隔离区是感染风险最高、最危险的区域,这里收治的都是重症和危症患者,这里是生与死角斗的火线,这里也被称为“红区”。
在武汉,我们采访了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王峰、外科重症科医生李立斌、重症科护士张双圆。
我们是病人的专属天使——来自战疫一线护士的口述实录
“护士,是离患者最近、相处时间最长、工作强度最大的一群人。每天打针输液、抽血、吸痰、导管护理等,在新冠肺炎凶猛来袭之时,这些高危操作都存在着极大的感染风险。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就有这样一群奋战在战疫一线的“白衣天使”,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铁人医生”姚尚龙康复记: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战士
2月25日,武汉协和医院一位特殊的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康复出院,令所有医护人员十分振奋。64岁的他曾患有肾癌、脑血管病变和高血压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经过30天的隔离治疗,终于可以走出医院——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症病学研究所所长、原副院长姚尚龙。
武汉“瓷娃娃”余静的自救与助人
余静是一名成骨不全患者,民间俗称“瓷娃娃”,现居住于武汉。她平时是靠轮椅代步。成骨不全患者容易骨折,且躯干发育异常。因此,她无法站立,更不能行走。武汉封闭出行后,特别是完全封闭小区后,身高仅有80厘米的她,究竟是如何解决生活困难的? 她,不仅要自救,还不忘救助他人。
出院患者自述:从恐惧到感恩 聊聊那些说不出口的话
从治愈出院到解除医学观察期,陈伟熬过了“度日如年”的十四天。
接到社区“可以解除观察期”通知的陈伟连跑带跳地冲下楼,发动爱车、打开音响,在小区里开车兜圈。过完瘾,他又站在车前摆出姿势,招呼记者为他拍一组写真。“我很注重个人形象的,麻烦你拍好一点。”
武汉理发志愿者:“理疫之帮”的“头”等大事
“明天雷神山指挥部需要2-3名发型师!请报名!”2月18日晚8点,龙剑在微信群里丢下一条招募信息。
龙剑是武汉市为医护人员免费理发的志愿者组织“理疫之帮”的发起人之一。而此刻,另一名发起人赵鹏程为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理发的志愿活动刚刚结束。“从中午12点一直剪到晚上6点多,我们3人一共剪了60多个人。
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殉职 牺牲前最怕传染别人
2月18日,当人民网记者赶到时,运送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遗体的车辆刚刚启动,亲人、同事难掩悲痛。“怕影响大家士气,刘院长是悄悄住进病房的,当时知道的人很少。” 刘智明的同事说,在病床上,刘智明多次询问之前和他工作接触人员的身体状况,害怕自己把病毒传染给别人。
武汉社区干部:先锋不倒坚守岗位 凝聚力量联防疫情
“今天的任务不少,一刻不得闲啊。”电脑屏幕上显示了李骋今天的任务清单。作为武汉市洪山区方桂园社区书记,他每天要带领着社区志愿者为疑似、发热及密切接触者采购生活物资,询问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完成辖区内9个小区的两次消杀工作,检测社区居民体温,还有分配生活物资……
那些滞留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的外地人
“我家是孝感农村的,目前这种情况没必要想方设法回去了。”小杨淡淡地对记者说,“在这熬着吧,凑合过得去。”武汉已经封城24天,他在停车场也住了24天。
在网上,陆续传出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内滞留了一些外地人。2月16日下午,记者前往武昌火车站地下停车场,一探究竟。
武汉环卫“特别”突击队 抗疫中的那抹“橘+白”
“之前都是扫马路,封城后,我们是第一批去协和医院西院,在病房里做保洁的。”2月9日刚被轮换下来的环卫工张春香回忆说,“穿上防护服呼吸非常困难。一次进去要4个小时,中间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除了呼吸困难、行动不便外,环卫工人们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前往医院、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地清运生活垃圾。
4天3夜跨越300公里——武汉“95后” 女医生骑车返岗记
这是一张“临时通行证”,从荆州到武汉,距离300公里,在车牌号位置写的是“自行车”;这是一段4天3夜的归程,不分昼夜、风雨兼程 ,原因只有一个:“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甘如意,24岁,是武汉江夏区金口卫生院范湖分院的医生。当2月4日一早她出现在医院大门口时,领导和同事们先是惊讶,后是心痛。
爸爸武汉一线抗疫 儿子写诗送别
广东医疗队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林劲芝是省二医国际应急应急医疗8年的老队员。2月3日是他的生日,还没有来得及跟家人过生日,在一线刚上完班回到家的他就接到了医疗队即将奔赴武汉援助抗疫的集结动员命令。
林劲芝7岁的儿子在得知爸爸是要去救人后,写下了一首诗。
一位新冠肺炎“自愈”护士的独白
2月4日晚,24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发表长文,回顾自己11天内从发现感染,到居家隔离,最后依靠药物和自身免疫力成功痊愈的全过程。
一夜间,她的这篇“自愈”日记引来了179万的粉丝。“我把你的微博截图给患病的同事和朋友了,一下子又充满了希望。”一位网友说。
90后拍客的镜头故事:“凌晨四点的武汉,也有很多科比”
“疫情仍未出现拐点,但久违的阳光洒满了这座城市,我想让大家看看,有阳光的武汉是什么样的。”6分32秒,视频里有如沉睡了一般的武汉大江大桥、户部巷、武汉大学。也有不眠不休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鄢明俊的镜头里,武汉没有被放弃,因为每一声呼救都会有回应,物资与关注正从世界每个角落汇聚到这里。
战“疫”时期的爱情:“只要你好好的,我就能好好的”
“今天是2020年2月2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对你说,虽然你平常没有一些甜言蜜语,但是你是实实在在地爱着我的。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只要你好好的,我就能好好的。”这是武汉金银潭医院护士曹珊对丈夫的告白,面对记者镜头,她几度哽咽。
武汉协和医院55岁“守门人”: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站岗
2月1日,武汉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外,万松街社区工作人员张胜林已寒风中坚守了7天。
年近55岁的老张在协和医院发热门诊担任联络员,每天接待社区居民几十人。一天一板咽含片,不敢喝水,舍不得脱防护服,怕居民找不到自己不敢上厕所,还把自备的午饭让给快饿晕的病患……他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
疫情下的“泰囧”之旅
“本想在泰国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结果现在被卡在曼谷,无法回到武汉,这种无尽的等待简直有点熬人……”在错过1月31日回武汉的包机后,李明一家十分无奈。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按李明原本的打算,1月29日回国后,再休整几天就准备迎接节后开工。
一位便利店老板的疫情阻击战
曾玉龙没想到, 36岁本命年伊始,他就赶上了一场疫情阻击战。
他面对的敌人,是眼睛看不见的新型冠状病毒,是恐慌,是无助。他要帮助的是邻里邻居,是白衣天使、是江城一角。他的武器是面包、方便面、24小时营业和踏实的笑容。“我生在这座城,长在这座城,要守护好邻居。”他决定迎击。
武汉一线医生:连续作战25天 ICU成了第二个家
“1月6日抗击疫情以来,我们科室平均每天要消耗100个口罩,100个护目镜,100套防护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说,现在物资还是相当紧张,最担心的医护人员被感染。
截至1月3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在防疫一线已经连续战斗了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