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浙江玉环市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海洋生态
作为全国14个海岛县(市)之一的浙江玉环市,躺在宽阔东海的怀抱里,四周海天苍茫,一望无际。
尽管海洋很宽阔,近些年玉环在经济发展中,却舍不得大手大脚粗放利用,像爱护眼珠子一样爱护海洋生态。由此,玉环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树理念
其实,玉环人对海洋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深化的。
1978年2月16日,《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则新闻——《玉环岛人民改画地图》,报道当年玉环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改造大自然,填海建设了一条大坝,把海岛同大陆连接了起来。
时隔近40年, 2017年11月25日玉环又上了《人民日报》,这次的题目是“玉环再改图”,报道了玉环撤坝建桥的事迹。文章指出:坝改桥,不是简单的交通方式的变化,对恢复和改善海湾生态环境意义非凡,标志着玉环经济发展方式质的飞跃。
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让玉环人树起了这样的理念:不独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碧海洁滩同样是金山银山。
近几年,紫菜价格看涨,玉环紫菜养殖面积也不断增加。如果养殖面积无序扩大,将会衍生浒苔,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在增收和保护海洋生态的两难选择中,玉环毅然选择了后者。今年以来,玉环海洋与渔业部门对养殖海域进行规划,划分可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各乡镇排查紫菜养殖情况,符合规划的依法办理养殖证,不符合规划的一律清理。
玉环还探索行业自律管理模式——与养殖户签订协议,要求清理“漂来的垃圾”“自己的垃圾”“退养后的垃圾”,如果退养后不能把这片区域恢复到自然原貌,下一轮承包时,将失去海洋使用权。
玉环专门成立了海上保洁队。站在玉环干江镇的漩门大堤上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滩涂开阔整洁。海上保洁队员正驾驶小艇在清理水面的竹竿。
保洁队员郑大良告诉记者,这些竹竿是去年8月插入海中的,用于固定紫菜养殖网。竹竿容易遭海水腐蚀和台风损坏。破损的竹竿随水飘荡,就成了海上垃圾。他和队员们已经苦干一个多月了,现在,1400多公顷紫菜养殖区的垃圾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
在清理“垃圾”的同时,玉环还加大海洋生态养护力度——对沿海滩涂进行自然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重建,清除互花米草2000亩,移植红树林1050亩,沙滩还滩填沙5.3万多立方米……
建制度
鸡山乡后岙村村支书张文强是鸡山岛沿海的滩长。每天一大早,他都会到自己负责的那一段海滩巡逻。他随身携带着“老三样”:一把长钳、一个垃圾袋、一本记录本。看到垃圾就捡进垃圾袋,巡滩结束要写下巡滩记录。同时,他还必须把巡逻记录通过手机APP发回去。
滩涂保洁,只是滩长工作的一小部分。张文强还负责监督非法占用海滩、违禁渔具下海、入海排污口水况及是否有“三无”渔船作业。
近年来,玉环“滩长制”越来越完备:市级滩长5个,乡镇级滩长63个,村级滩长67个,基本覆盖全市每一片海滩滩涂。
每一片责任区都设置公示牌,将海滩的基本状况、责任单位、村乡市三级滩长姓名以及工作职责写在上面。公示牌上还贴有二维码,方便群众监督。
为了配合“滩长制”,县科技部门开发出了手机APP“滩长助手”,其中设置了巡滩记录、滩涂资料等栏目。滩长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直接通过APP上传,乡镇后台一目了然。遇到乡镇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该软件层层上报,直至上报至市级滩长,由市级滩长协调相关部门统一处理。“滩长助手”还设置了普通群众现场举报的功能。
这些措施,让每个滩长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想懒政,没门儿!这些措施,也遏制了损害海洋生态的行为。去年至今,正是得益于“滩长助手”的强力“监督”,玉环共清理地笼网、流刺网等网具约2.4万顶,有效地保护了滩涂。
谋长远
要想使海洋生态保护成为常态,渔民增收不能不考虑。
玉环的做法是,生态保护与渔民增收齐头并进。措施之一是延长渔业产业链条。不久前,一艘名叫“东海渔仓”的大船缓缓驶离了玉环坎门国家渔港。这艘新建成的大船总吨位4484吨,续航能力达5个月,过驳子船共有6艘。称它为“东海渔仓”实至名归,拖虾渔船上捕获的虾全都过驳到这艘船上。这“一母六子”,犹如一个移动加工厂,与在海上作业的玉环150多艘拖虾渔船形成生产、加工无缝对接。
更重要的是,这是绿色、可循环的生产模式:一方面,淘汰了陆上污染较大的虾米加工作坊;另一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渔民的“渔货增产、价格走低”这一难题。
据悉,“东海渔仓”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加工的虾干成品,将统一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年加工深海虾2万吨以上,为当地拖虾渔民增收1亿多元。
除了延长渔业产业链条,玉环还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渔业。江岩岛上的陈官平,曾经是海水围塘养殖户。如今,他拆了围塘,在岛上开了生态农家乐。游客到了岛上,陈官平用小艇带着他们出海赏海景、逛卵石滩,逛累了,再吃他店里的特色海鲜。
问起业态转型前后的收入对比,他笑问:“还用说吗?”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5日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