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黑土地需成人才高地(民生·民声)

曲哲涵
2018年01月26日04: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人往高处走,“经济洼地”要吸引人才,就得拿出比“经济高地”更大的决心、魄力和诚意

  

  1月22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热点问题时,针对媒体热议的亚布力、雪乡事件表态,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东北地区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帮助监督改进。

  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大难题。而难中之难,当属人才流失:国家发改委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东北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而且多为高层次人才。2010年至今,东北人才外流情况丝毫没有逆转。据统计,吉林大学2015届、2016届毕业生中,东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教育机构“家长帮”发布的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留在东北就业的仅为13.63%,远低于当地生源占比;北京某高校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竟无一人愿意去东三省。

  振兴东北,无论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无论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需要大量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先进管理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人才。可眼下正如有的专家所言:“东北缺人缺得‘嗷嗷叫’,怎么可能孕育出阿里巴巴、华为那样的企业?”

  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要素是充分流动的。人往高处走,“经济洼地”要吸引人才,就得拿出比“经济高地”更大的决心、魄力和诚意。

  要切实提高人才待遇。在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企业利润下滑的情况下,哪怕别的方面苦一点、紧一些,也要给优秀人才以丰厚的薪酬和人尽其才的岗位。对此,认识理念必须到位,政策保障必须到位。而且,在出钱、给位子的同时,应当有契约精神,重信守诺,不能附加各种遏制人才流动的强制性政策。让人才有归属感、安全感,不仅为眼前的条件和待遇动心,更愿意为地方或企业长远的利益奋斗。

  要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与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南方相比,东北“人情社会”的特点更为突出。近年来,有关东北政商朋友圈、裙带网、萝卜招聘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必须整肃法纪,下大力气消除选人用人弊端,让有真才实学的人上得了平台、使得出干劲、看得见希望。应当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去行政化、消除“官本位”,保障和落实企业等用人主体的自主权。同时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着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要完善对东北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作为老工业基地,承担了历史重任的东三省还没来得及像沿海城市那样从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的好处,又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发展减速、失速、掉队。因此,帮助东北走出人才困局,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

  当然,做好“人才”这道题目,还有赖于东北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提质增效。家底厚了、环境好了,自然能群贤纷至。而今朔风寒雪,东北咬紧牙关“筑巢引凤”并不容易,东三省要自强,兄弟省份要帮忙,祖国大家庭也要多鼓励、扶一把。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6日 17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