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街名 高原古城留声机(山河代码·西宁篇②)

本报记者 姜 峰摄影报道
2018年02月10日05: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左上为图①,右下为图④

  ②

  ③

  街,是城市的脉络,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脉络中的血液。每一条街的名字,都是一段独特的基因密码,藏着城市的过去与今天的联系,也藏着城市对每一个细胞——“家”的历史关切。

  上一期,西宁几条“名在而物非”的旧时道路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昨是今非”;今天,我们再去了解几条古迹犹存、繁华依旧的西宁古街,看华夏文明,在时间的长河中经久不息。

  

  解放路

  也称隍庙街(图①),得名自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宁城隍庙。据考证,庙内供奉的是东汉管辖地方得力、深得羌人拥戴的护羌校尉邓训。此庙占地曾达40余亩,建有牌楼、山门、钟鼓楼、戏楼、东西厢房、鉴心殿和后寝宫等,1988年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保留有鉴心殿、东西厢房、后寝宫等遗存。

  城隍庙是地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场所,逢年过节迎城隍、唱大戏等特色民俗表演都在此进行。今天的西宁市群众艺术馆、西宁市少年宫就建在城隍庙旁边,带有几分文化传承的意味。

  西宁城隍庙历史悠久,建筑技艺精湛。从香厅大殿穿过,即可进入鉴心殿(图④:鉴心殿前玩魔方的孩子),再由鉴心殿进入后院,就是后寝宫。寝宫内有一座花池,院中有侧柏4株,正中为城隍寝宫,东西有廊房各三间,东为乡贡祠,西为名官祠(后二祠并入文庙内)。如今,西宁城隍庙内的11株古榆、侧柏等植物仍然存在,且长势良好,这些古树,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已列入了《西宁市古树名木目录》。青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古建筑都得到了大力的保护。如贵德、湟源、乐都等县的城隍庙都已重建并向游人开放。西宁城隍庙这座融汇着西宁民俗文化、建筑艺术和百姓情感的庙宇,也正在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兴隆巷

  也称会馆街,得名于山西、陕西籍驻青商人筹资兴建的山陕会馆(图③),清光绪二十六年迁建于此处。山陕会馆历史上曾得到较好修缮,如今建有山门、戏楼、关帝殿、三义楼等数重建筑,保护程度良好,2008年被公布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正门“山陕会馆”四字匾额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题写。

  解放路(隍庙街)与兴隆巷(会馆街),一个是当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场地,一个是商人往来云集的热闹之所,街牌上记述了它们的繁华历史。时至今日,兴隆巷仍然保留着“逛夜市”的传统,每到夜晚,大小商贩都特许在此占用街面摆摊,远近前来“扫货”的西宁市民可谓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兴隆巷夜市”自是因循着山陕会馆所代表并传承至今的商业基因与氛围,也成为今天这条古街区别于其他的独特风景。

  明清时期来西宁从事商业活动的山陕籍商人,到清朝光绪后期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国时期更为兴盛,有“山陕客娃半边城”之说。会馆的聚会活动均安排在每年元宵节和中秋节,农历七月廿二日为财神庙会,各方商户云集,知名富商多达五六十户,成为当时西宁的一大盛事。商帮结成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党相助为宗旨。会馆成为乡里乡亲情感交融的场地,为西宁的经济繁荣发挥了作用。抗日战争期间,西宁最大的三义和、永盛恒、晋和祥等四五十家商号,均系山陕商帮经营,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老(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

  文化街

  也称府门街(图②),这条街曾是清代西宁城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所在地。在街的北侧,曾建有西宁府府衙,高堂朱户、庄严威仪,一直是清代西宁府最高行政当局所在地,故曰“府门街”。而在府衙的东侧,始建于明代的西宁文庙,占地规模曾达80余亩,是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所以此街也称“文庙街”,今称“文化街”。

  如今,府衙已不存,而文庙犹在,可惜历经数百年风雨后只余棂星门与大成殿。文庙东侧,现为西宁市玉井巷小学,可谓文脉相承。大成殿南的文庙遗址,改建为店铺和广场,如今逐渐成为西宁市知名的“酒吧街”,每到夜晚好不热闹,倒映衬着大成殿灯火寥寥。

  回顾这三条“名物皆在”的古街,它们关乎文教、关乎民俗、关乎商贸,都与市民世俗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可能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街上的古建筑多少得以保存至今,与古街名一起承载并延续着城市记忆;反观那曾经“起高楼、宴宾客”的所在,纵一时“朱门大户”“钟鸣鼎食”,却往往经不住历史沧桑的淘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其实何止是西宁,我们看很多城市老城区的古街名,多是关乎世俗、关乎柴米油盐。世俗生活,才是一座城市的留声机。

  

  ■小贴士

  西宁明清故城,还有一些颇有故事的古街名。

  大同街,地处古城西北隅,街牌上记述,这里在几百年前本是一处很不起眼的街巷,名为“后马场”。1941年,日本侵略者轰炸西宁,给西宁人民造成极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后来为方便疏散市民,当局下令在城墙上再开挖四处通道,于是在后马场紧邻的西城墙上挖出一道“尕西门”,也就是“小西门”之意,地处封闭的后马场便有了一个直接出城的通道。市民互相告知“打通了”,“打通”与“大同”谐音,故而将此街定名为“大同街”。

  斜石巷,此巷本不存在,明清两代城内设练兵校场,校场外为菜地,兵卒从校场出来,从西门出城时为了图方便,慢慢在菜地中踩出一条斜斜的便道。后来随着住户增多,成为巷道,为防泥泞难行,又铺垫上了石块,这条巷道便被人称作“斜石巷”。上世纪前半叶,“西北歌王”王洛宾还曾在斜石巷住过。

  斗行巷,此街也是从西宁城东北隅出城的一条捷径,由于城内外垂直落差甚大、街巷坡度甚陡,故取“陡行”之意,定名为“斗行巷”。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0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