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情聚全家福

本报记者  祝大伟  史自强
2018年02月17日05: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到大北照相馆拍摄全家福。
  资料图片

  摄影爱好者到贵州遵义给村民拍摄全家福。
  资料图片

  拍摄全家福照片。
  资料图片

  大北照相馆拍摄的古风全家福照片。
  资料图片

  何涛

  定格团圆

  “今年聚会都要穿上红衣服,小孩拎着小灯笼。”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打开家人的微信群,发现一家人开始讨论春节聚会照全家福的事。

  37岁的何涛是长春德惠供电公司一名干部,拥有一个大家庭。“光家庭微信群的人就31个,还不算老少两辈人呢。”何涛说,年的味道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享受团聚的幸福。

  1990年以后,何涛家里才有了全家福。那时舅舅家里有了胶卷相机,一家人当个宝贝,过年聚在一起自然要照一张全家福。

  “记得那时候已经上中学,回姥姥家过年最热闹,母亲姊妹6人,大年三十早上,各家人就都开始陆续聚到姥爷家。”何涛说。

  那时候,一家人生活在德惠市沃皮乡,一大家子人聚在姥爷家的三间大瓦房过年,合影往往就在屋前。合影前,女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则收拾院子,孩子们满院子跑,偷着到窗台的鞋盒子里找糖吃。

  贴好春联、挂上红灯笼,舅舅就招呼着照相喽。“一家人就都放下手里的活聚到屋前,孩子们兴奋地穿好新衣服就跑到院子里准备。照相是个稀罕事。”那时候的何涛一年都照不上几次相,拍全家福显得特别难得。

  2010年以后,随着何涛这一辈人成家立业,老人们也跟着他们迁移到城市居住。“目前,这些亲戚都在长春市或者德惠市。”何涛说。

  那时,何涛的姥爷已经是将近90岁的老人。何涛这一辈人兄弟姐妹14人,也组成了14个小家庭。“在城里老舅家100多平方米的楼房聚会,太拥挤啦,真是幸福满满。”何涛打趣说,照的全家福感觉人满满当当。

  “40多口人,再加上捣蛋的孩子,真得吼上几嗓子才能把大家支使动。”何涛说,得特别嘱咐,各家把各家的“熊孩子”控制好,照相的时候不许捣乱。

  “楼房里,两个炉灶的小厨房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的年夜饭,再大的客厅也会变得拥挤不堪。”前几年,在仅有的饭桌和茶几上轮流吃年夜饭让何涛印象深刻。

  从农家的热炕头,到城市的新楼房,前两年春节的聚会,何涛这一大家子已经转战长春市的特色宾馆酒店了。“酒店条件好,能唱歌跳舞,家里人也有模有样地策划起家庭节目,打印好节目单,大人孩子像正规表演一样上台献艺。”何涛说,全家福的拍摄地也就搬到了酒店,设备也由傻瓜相机变成单反相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不差钱。以前给老人送箱小橘子就是礼,现在海鲜大礼包都稀松平常。”何涛说,自己从一线电力工人做起,收入年年看涨。

  “今年的全家福要到游乐场里拍,让孩子玩个痛快。”何涛说,全家人的聚会就安排在游乐场,孩子渐渐成为过年的主角。何涛不经意感受到,他们开始对全家福更上心了,从随意拍,到今年开始策划准备。

  “生活越来越好,年的味道不能越来越淡。”何涛说,拍全家福渐渐有了更多仪式感。

  

  罗秀坤

  留住记忆

  新年临近,78岁的退休教师罗秀坤又忙了起来,把屋子打扫干净,静待家人的回归。她像往年一样,擦擦窗户墩墩地,还不忘拭去老式木柜上那些相框上的灰尘。这些大大小小的相框,除了几张是孩童的照片外,其余都是全家福照片。黑白的,彩色的;人多点的,人少点的,前后交错地摆放着。

  扫视这些相片,光阴似从指尖流过。那张黑白有些发黄的合影,罗秀坤说,是她印象中家里第一次拍全家福。

  “那会儿是70年代吧,刚刚改革开放,有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带着相机。他来家里做客,就给大伙照了一张。”相片中,30多岁的罗秀坤留着齐肩的短发,干练、抖擞,她的三个儿女则围站在他和老伴的身后。

  80年代末,罗秀坤的孙子呱呱坠地了,全家上下高兴得不得了。“那会流行去照相馆,一连好几年我们都去照相馆照的全家福。我记得那家照相馆叫‘鸿运’,就是街坊邻居开的,熟人去还能有点优惠。”

  照相馆里浓烈的色彩标明了和黑白照片完全不同的年代。尽管拍照时全家人的站位与之前并无太大变化,然而手里抱着婴儿的罗秀坤,脸上已经平添了几分慈祥。

  正擦着相框,罗秀坤的电话响了起来。在外地居住的女儿已经敲定了回家的日期,正与老母亲及时汇报呢。

  近些年,儿子女儿前后都去外地工作了,剩下罗秀坤和老伴守着老房子。全家人分散在四五个城市里,聚少离多。而全家福照片成了老人思念的寄托。

  照相馆里拍的全家福背景是一块看板,有小桥流水,也有亭台楼阁,漂亮、雅致。而旁边两张照片里的背景则换成了农家实景,更多了几分生气。

  “这两年过年,我们都去农家乐,照片就是在那里拍的。吃也吃了,玩也玩了,我觉得挺好。”罗秀坤说。

  马上要从北京赶回来过年的孙子是罗秀坤最疼爱的人。孙子在北京念完大学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成了她眼中最大的骄傲。最新的一张全家福是用手机自拍的,两位老人顶着个“大脑袋”,依偎在孙子身边,很幸福的样子。

  这两年,每一年罗秀坤都组织全家人拍一张全家福。“马上春节,又可以拍照了。说是期待照相,不如说是期待和家人见面。中国人嘛,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更加重要的事情呢。”

  

  大北影楼的影像记录

  安蓝玉

  在照相机、手机普及之前,到照相馆拍“全家福”是一种时尚。1976年,进入大北照相馆工作的赵增强记忆犹新。

  赵增强回忆,六七十年代一张黑白照片需要几毛钱。来店里拍摄家庭合影的以社会名流和工薪阶层为主。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而言,能拍上一张家庭集体照很是难得。

  当时有手工着色的彩色照片。上什么颜色全凭修片师想象。“可能顾客穿着黄色衣服进去拍,洗出来的照片却是红色的。”所幸人们也不在乎,漂亮好看即可。

  赵增强说,合影的风格也有变化。创店之初,大北曾以戏装照闻名。后来,军装照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后,彩色胶片出现。趁着新年或某个特殊的日子,携家中老小到照相馆中留影很时尚。1988年前后,著名戏剧家张君秋就到大北拍了一张家庭合影。“我记得那是他生日,一大家子三四十口人,非常热闹。”赵增强说。

  90年代中期,不少港台的影楼迁到大陆。新世纪,数码相机的出现和普及,对大北这样的传统影楼产生了冲击,一度陷入困境。2004年,大北照相馆开始转型。企业改制、引进数码设备、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大北照相馆迎来了转机。

  赵增强说,目前春节期间,大北的4家店每日总接单量会达到500套左右。过去,拍摄全家福的大部分是北京当地人,外地人少。而现在,外省市来这里拍照的家庭也多起来。

  

  小贴士

  对拍摄风格有特殊要求的顾客最好提前跟照相馆沟通。市民可根据喜好提前预备好服装,也可选择到照相馆租借。

  选择自己在家拍摄全家福要注意4点:心情放松;选择光线明亮的环境;人物之间插空排列,小孩或蹲或站在前排,讲究温馨自然;避免使用大光圈,光圈设置参数为5.6—10之间,因为光圈太大易导致后排人物面部模糊。

  人像摄影讲究瞬间抓拍,拍摄时间越长越容易表情僵硬,时间越快越自然。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7日 07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