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娃不土 神气十足(身边的年味)

![]() |
宋长峰的女儿(右)跟随“三痴斋”泥塑艺人制作泥塑。 |
![]() |
制作好的泥塑福娃。 |
![]() |
春节前,河北泊头市文庙镇军西村的一处农家院里,40岁的“三痴斋”泥塑技艺传承人宋长峰正与学徒们一起,为狗年新春赶制特色泥塑。
喜洋洋的新春福娃,俏皮可爱的金狗、花狗,活灵活现。映衬着大红的中国结和福字,年味十足。
“三痴斋”泥塑工艺发端于清光绪年间,百年传承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长峰是第四代传人。
宋长峰说,清光绪年间,泥塑非常盛行。他的曾祖父四处拜师学艺,并以“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人痴挚友遍四方”为人生格言,创立了三痴斋。
在这间泥塑工作室里,除了工作台上正在制作的福娃和福狗,房屋四壁的博古架上,也摆满了各类造型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红楼梦》等古典名著。
在吸收泥玩具和庙宇彩塑手法的同时,“三痴斋”泥塑也融入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尤其人物的眼睛,“三痴斋”要求刻画精细,注目有方向,高光处准确传神,才能神气活现。
制作步骤上,三痴斋泥塑主要分为选土、澄泥、制泥、塑像、彩绘、开脸儿等几道工序。在制泥一步,泥中需要掺入麦糠、棉花或是沙子等等,以防止泥在干燥过程中因收缩不同步而开裂。
三痴斋的泥塑尺寸不一,大到丈余的寺庙神佛,小到一寸的架上摆件儿。宋长峰说,塑大像时程序相对繁琐,先要在像体内部“搭架子”,常用的材料有秸秆、木头、金属等。架子搭好后,外部再填充胶泥,如此泥塑就会相当牢固。
最后一步的“开脸儿”是行话,即精细刻画,让作品表情生动传神。最早这一步为“开眼儿”,后来则延伸到了整个面部。
如今,宋长峰正在筹建一家泥塑博物馆,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河北各地的泥塑风格、技法保留下来。他的学徒如今已有近10人,令他欣喜的是,他年幼的儿子女儿也对泥塑情有独钟,常常跟着他捏这捏那,这让他看到了泥塑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9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