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旅顺博物馆

百年沧桑 铭记变迁(华夏博物之旅)

本报记者  王金海
2018年02月20日05: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西周吕方鼎

  北宋苏轼 《阳羡帖》

  岩间德也大龟甲

  唐代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

  一座旅顺口,半部近代史。坐落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历史文化街区太阳沟的旅顺博物馆,创建于1917年,历经日本建馆、苏联接管及中国政府收回等发展阶段。百年沧桑,从深具殖民色彩的文化机构到综合性历史艺术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既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发轫的见证;也与大连这座城市荣辱与共,折射并铭记着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目前,旅顺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200余件。

  

  西周吕方鼎

  周穆王时期的遗存国宝

  通高19.3厘米、口长16.8厘米、口宽12.2厘米。鼎内壁铸有43字的铭文。

  据考证,这件器物的主人“吕”应称为吕伯,名刚,是周穆王时期一位重臣。吕方鼎上铭文揭示了它的来源:西周穆王在宗庙祭祀祖先,大臣吕伯陪侍左右,穆王赏赐吕伯美酒三卣(yǒu)和贝壳三十朋,这是当时对大臣的最高赏赐。吕伯为了感恩,铸成此鼎,并将荣耀撰文铸刻于鼎上。

  铭文中的“(上宛下食)”字至关重要。专家考证,此字是一种祭祀之礼,而且举行的时间必须是某新王即位之时。如此,这件吕方鼎所在的时期就是周穆王元年五月壬戌日。它是目前已知青铜器中同时具备王年、月、月相、干支日四要素的两件标准器之一。(另一件是“臣辰盉(hé)”,1929年河南洛阳出土,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吕方鼎在青铜器的断代、鉴定、辨伪等诸多研究领域中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堪称国宝。

  北宋苏轼 《阳羡帖》

  记录一代文豪归田养老的想法

  纵27.6厘米,横22.7厘米。

  清代宫廷从康熙朝开始搜罗民间书画精品。清末,由于西方列强入侵、溥仪运送出宫等原因,清宫收藏书画流入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旅顺博物馆有幸收藏了一批清宫流散书画。《阳羡帖》即为其中珍品,记录下苏轼鲜为人知的经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元丰七年,苏轼结束在黄州的谪居生活,赴汝州出任团练副使。长途跋涉,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体衰,让苏轼感到归计茫然。他于是萌生买田养老的想法。9月,苏轼在宜兴买下田地,并向友人王定国、秦观等通报了此事。《阳羡帖》首句“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反映了当时苏轼生活的拮据。

  该帖钤清宫鉴藏玺14方。另有收藏印记33方,从元代郭畀、陆友,到明代沈周、崔深、项元汴,诸多名家把玩,可谓流传有序。

  岩间德也大龟甲

  字数在现存甲骨中位列第二

  长20.45厘米,宽10.65厘米,厚0.85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有殷墟早期甲骨文2300多片,主要由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收集,涵盖从武丁到帝辛7世9王的200多年,是记录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岩间德也大龟甲,其上刻有甲骨整字258个,字数在现存甲骨中位居第二。

  1904年,日本汉学家岩间德也在安阳殷墟收购到一片基本完整的龟壳甲骨。1932年郭沫若得知此事后将此片龟甲著录于《卜辞通纂》中,并命名为岩间大龟,很快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关注。名声大噪后,遂被岩间德也卖给了当时的旅顺博物馆。

  据记载,商代晚期,诸侯纷纷叛变。岩间大龟就记载了纣王得知诸侯国有异动,却无法决定该去镇抚哪一个,只好用甲骨祈求帮助。可贵的是,岩间大龟还记录着史书不曾提到的细节,比如当时摇摆不定的诸侯国多达5个,以及纣王一直是亲自领兵四处巡弋镇抚等。

  唐代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

  新疆地区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作

  高17.5厘米。

  1902年至1914年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三次前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我国新疆、甘肃等地搜集文物,其所获的一部分后作价卖给“关东厅博物馆”(即现旅顺博物馆)。这件唐泥塑彩绘仕女俑头像就是其第二次探险所得。

  据鉴定,这件彩绘仕女俑头像为唐代麹氏高昌国时期的作品,被誉为“唐代第一美人,泥人张祖宗”的不朽佳作。

  头像为木芯,外面用泥质掺毛纤维制作,通体彩绘,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腴的风尚。女俑的面部装饰为了解当时的化妆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鳃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0日 07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