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船儿俏 侗乡闹元宵

![]() |
“精准扶贫咧,关把的严呐,一个也不落下耶,哟哟哟,长潭的领导呢,都有本领呀,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呀,带领我们呀向小康奔呐,咿呀喂……”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三,夜幕初降,长潭河侗族乡广场上举行的“秀美长潭 风情侗乡”元宵灯会上,一只采莲船表演队正在舞台上奋力唱演。早春之夜原本凌寒,但热闹的元宵灯会,却使这个位于大山深处、湖北省恩施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鄂西小镇热闹鼎沸。
“今年是我乡元宵灯会的第二届,整场晚会历时近两个小时,观看表演的百姓有900余人,表演结束后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据长潭河侗族乡政府副乡长彭毅介绍,乡里从去年开始举办元宵灯会,是为了响应省里、市里、县里的号召,把本地的采莲船、打连厢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也是要通过元宵灯会增强乡村的凝聚力。“乡里多数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孩子多,选择在正月十三举办元宵灯会,也是趁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多还没有离开,能让他们通过灯会看到家乡的变化、感受到家乡的凝聚力。”
而一位常年赴浙江务工、已在当地安家的年轻妈妈的感慨,无疑是对彭毅上述说法的充分印证。“元宵灯会上不仅有采莲船、打连厢等传统民族舞,还有街舞、伦巴等具有国际范的表演,搞得好、好看!”这位年轻妈妈的言语中充满自豪:“结婚十来年,孩子八岁,孩子和她爸都是第一次来我的老家,我就是想让他们看看,妈妈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元宵灯会就是要既体现传统、也展示创新。有创新,年轻人才会喜欢;年轻人喜欢,我们就能传承下去。” 彭毅说, “另外,镇上留守老年人多,多开展文艺活动,把老人们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多跳跳广场舞,少打麻将多活动,也有助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养老。”据他介绍,灯会上的一支老年舞蹈队,就分外引人注目。
“我们这只老年舞蹈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舞蹈队的组织者江老师介绍。江老师今年65岁,退休前是乡政府中心小学的教师,年轻时曾是大队宣传队的文艺骨干,退休后一度陪着孙女在县城陪读,头几年孙女上初中开始寄宿、她回到镇上时,正赶上县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弘扬倡导民族文化,就又和街坊老姐妹比划起年轻时熟悉的打连厢。
起初,江老师只是和两三个姐妹在自家后院自娱自乐,后来周边开小卖铺的老板娘、做农活的花甲农妇也慕名而来,两三年间,竟形成一支20来人的固定舞蹈队伍,只要天气允许,她们就在马路边的小卖铺门口拉开架势。打连厢跳得腻烦了,江老师又跟着电视自学伦巴、恰恰,再一招一式教会这些有的甚至一辈子只和黄土打交道的老伙伴。“大家积极性特别高,有时候从地里下工晚了,她们宁可饭都不吃、也要来跳舞。”江老师说,“乡里重视,大家都格外有劲头。”
据了解,长潭河乡政府近年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主持撰写书籍《神秘的侗乡》,将侗乡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历史文化等悉数收纳;组织民间表演比赛,鼓励恢复《螃蟹歌》《陪十姊妹》等独具侗乡魅力的歌舞;举办“侗乡六月六”“侗乡三十年文艺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和弘扬侗乡优秀文化。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使得长潭河乡的民族文化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据悉,2018年春节期间,宣恩县为大力丰富百姓的文化活动,举办了文化巡游、文艺展演等多项文化活动。在参加文化展演的15个文艺节目中,有两个选自长潭河乡。“这是对我们乡政府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我们备受鼓舞。” 彭毅说:“为进一步在全乡倡导文艺活动、振兴乡村,乡政府今年加大工作力度,购买了移动舞台供全乡灵活调动使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形式、切实为民,进一步做好基层民族文化建设活动。”(卢学红 杨雯杰)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