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谢谢Ni”第五期:

危险关头“急先锋” 大山深处播火人

2018年05月11日01:46 |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人生路上难免有挫折,有低潮,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庆幸的是,沮丧灰心时,一句鼓励会可让人继续前行;彷徨疲惫时,一个拥抱能让人充满力量;遇到困难时,一次伸手会让人倍感温暖。

谢谢“你”,带来的美好与感动。“我”将用感恩之心,体味世间百爱。

人民网社会频道推出每周正能量暖新闻,定期带你感受那些温暖与感动。

【恪尽职守】

“我以前听先进人物做报告说做任何一行都要有自己的坚持,我不过是忠于职责罢了。”

巡线十八年 勇为“急先锋”

重庆市南川区电力职工韦斌挎起了工具包,又上路巡线了。

18年里,韦斌累计巡线12万多公里,足够绕着赤道走3圈。他对每一条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工友们戏称韦斌就是张“活地图”,有找不到的地方,问他准没错。

在南川电网内部,韦斌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急先锋”,因为不管是故障现场、危险路段还是高空作业,他总是冲在最前方。

2013年8月的一个晚上,韦斌所负责的小区外的一个配电箱出现故障。韦斌带领班组人员赶到故障现场时发现,原有的配电箱已严重烧毁,必须立即更换新的配电箱才能恢复供电。由于电缆井内几个配电箱的电缆全部缠绕在了一起,只有派工人下到井里才能将电缆梳理开来。

紧急时刻,韦斌找来一条湿毛巾捂着口鼻,猫腰就钻到了两米多深的电缆井内,对电缆进行梳理,并徒手将重达几十斤的电缆托起半个小时,最终协助吊车将配电箱吊离地面。“当时情况特别危险,井下起码是70多度的高温,还有线缆烧焦后的浓烟,韦班长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着实令人佩服!”班里的工友说。

工作多年,韦斌凭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重庆市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他对此却表现得很淡然:“我以前听先进人物做报告说做任何一行都要有自己的坚持,我不过是忠于职责罢了。”

【春风化雨】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坚守大山深处 传递知识火种

在南阳镇平县的伏牛山区,有位普通的小学校长,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

他就是张玉滚,他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是老校长给我指的路。当初要不是他,我肯定离开黑虎庙了。”当谈及为什么留在大山时,张玉滚声音低沉。2001年8月, 张玉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准备外出打工。这时,老校长吴龙奇找到了他,希望他留下来当老师。

张玉滚本想外出打拼一番,但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大山里的教师。

2013年张玉滚因摩托车刹车失灵,头部受伤。但在医院没住了几天,他就急着回了学校。望着讲台上头裹纱布的张老师,憨厚朴实的山里娃喊出“老师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也曾犹豫过,想到离开。“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张玉滚终究没有离开。

就这样,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在大山深处坚守了17年。

【退而不休】

“我会一直坚持把‘文化大院’办下去,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得到关爱、健康成长,让来到‘文化大院’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精神粮仓”惠村民 “文化大院”暖人心

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处特别的房子,院里院外都张贴着十九大精神海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还有生动的书画、仁孝礼仪内容,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是退休教师周崇礼自掏腰包办的“文化大院”。

2012年,周崇礼拿出了省吃俭用的4万块钱,将家里闲置的房子装修一新,并添置了图书、书架、书桌、棋牌桌等物品,准备办一个农家书屋。次年,“文化大院”正式落成,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这里读书、看报、下棋、打牌。

“文化大院”丰富了居民的闲暇生活,也成了“留守儿童”的“暖心之家”。学生们在“文化大院”里接受周崇礼的课外辅导都是无偿的,虽然周崇礼并不富裕,但坚持免费给学生提供笔墨纸砚等学习工具,从来不索取回报。

在“文化大院”的家风家教家规室,墙上写满了仁孝礼仪等家教、家规。“家风、家规主要是提醒人不能忘本,做人要有美好的品格。”周崇礼说。

“我会一直坚持把‘文化大院’办下去,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得到关爱、健康成长,让来到‘文化大院’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周崇礼的心愿坚定而执着:退而不休,在建设美丽文明乡村中尽其所能。

【爱心无价】

“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无偿献血十六年 不为名利只因爱

40多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书和4本烫金的获奖证书,记录着陕西省渭南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王东存16年来的每一次爱心举动。

2002年,王东存第一次走进陕西省血液中心西安市中心血站献血。几天之后,他收到了一条短信:“您的血液已经用于救治临床病人,感谢您无偿献血奉献爱心。”当时,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感,觉得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获得很大的满足。

从此,王东存就成了无偿献血志愿者和义务宣传员。他说:“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02年时,王东存还在富平县张桥镇工作,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他依然坚持前往80多公里外的西安市中心血站去献血,一坚持就是13年。2015年,他的单位由卤阳搬迁至渭南市区,交通便利了许多,他依旧延续着他的执着,享受着他的快乐。

16年来,王东存主动捐献全血、成分血140多次,累计捐献血小板162个治疗量,血浆3400毫升,全血8800毫升。同时,他积极发动发动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参与其中。在他的努力下,500多人加入到了无偿献血队伍中。他自己也光荣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

面对无数荣誉,他说:“我献血并不是为了荣誉,只是想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能被救助,这件事就值得坚持。”

【无悔坚守】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曾无数次觉得孤独难忍,但有些责任,活一天就要坚守一天。”

六十年的守护 两代人的坚持

一座故园,十余平米老屋,一代红色英魂。60多年来,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的古稀老人谭惠芳一家两代三人,接力守护革命先辈谭天度的故居。8年前,谭惠芳接过故居的钥匙,从此日复一日地守候其中,从未离开。

谭天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久经磨难仍不挫革命之志,曾参与南昌起义等,与谭平山、谭植棠并称为“革命三谭”,其“宁倾赤血换新华”的红色精神影响深远。

谭惠芳的父亲谭劲生是谭天度的侄子,由于谭天度子女后辈多居于国外,最早时,谭惠芳的母亲担负起了看护谭天度故居的责任,一守就是30年。

后来,谭惠芳哥哥谭芳(原名谭健芳)从母亲手上承继了钥匙,照料谭天度故居,30年间,他奔走收集谭天度材料、修葺故居、当讲解员。

谭芳2010年因患癌症去世后,谭惠芳从哥哥手中接过了谭天度故居钥匙,默默地挑起了守护故居的责任。

在一次对故居的修葺期间,谭惠芳与工人们一起和泥,现场搭起炉灶,熬炼灰油,装修粉刷墙面点缀故居。炎夏,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谭惠芳没过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有时汗水都顺着裤腿流下来了,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住了。”谭惠芳说。

去年,谭惠芳的丈夫去世。不久,谭惠芳又出现在谭天度故居里。“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曾无数次觉得孤独难忍,但有些责任,活一天就要坚守一天。”谭惠芳说。(邝亮桢 孙嘉伟 尹深 陈羽 张雨)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