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展现新的活力和创造力(美丽中国)
设计:蔡华伟 |
步入新时代,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美丽中国不只要自然环境美,还要实现生活空间美。工业化极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如何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艺术与设计正积极介入城市建设,带来越来越多创新解决方案。
自2008年“奥帆赛”之后,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的举行,再次将青岛推到世界面前,为青岛的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社会民生带来又一次重要发展机遇。近期,在青岛的调研中,我们看到可喜的变化——艺术与设计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立足城市转型要求,创新城市发展格局,实现产业跨界联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赋予城市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创新城市样板。
介入城市空间改造
向海而生的青岛,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线起航点和重要枢纽。如今,在“一带一路”规划与建设中,青岛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成为国内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形成了纺织、机械、化工、食品、家电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孕育了一批知名企业与品牌。当前,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规划中,青岛被确立为重要的核心城市。借助上合峰会举办契机,青岛在加快城市转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扩大对外开放、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加快探索与实践,“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已效果初显。
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也关系到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传统建筑形态及其承载的生活方式、市民状态、语言风俗的存续,同时与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理念紧密相关,需要合理的设计规划。文化艺术与创意设计成为提高城市生命力、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世界范围内,艺术与设计介入城市空间改造与产业转型,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艺术与设计激活城市工业遗存、催生创意产业集聚的中国模式逐渐兴起并迅速席卷全国。
作为中国近代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青岛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并诞生了以郝建秀为代表的一代代纺织人,铸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就。随着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退二进三”政策提出后,大批工厂停产搬迁,遗留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正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下塔吉尔宪章》所阐述的:“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与设计介入城市工业遗产改造,不仅有利于城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于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塑造城市特色也具有特殊意义。例如青岛“纺织谷”建立在原青岛国棉五厂旧址,厂区内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生机勃勃的百年金桂树、嵌满贝壳的老墙以及包豪斯风格的锯齿形老厂房,都曾是历史辉煌的见证者。废弃的厂房与生产车间饱含笃实专注、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锈迹斑驳的工业设施与旧时产品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变迁以及青岛助力新中国建设、蜚声国际的光荣与记忆。园区在保留传统历史沧桑感的基础上,打造纺织博物馆传承纺织工业文化,并构建起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家、国际名牌等入驻,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创意基地和城市休闲文化中心。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我国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且正处在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艺术与设计层面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与设计的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创造性较强,与城市经济中的相关产业体系充分融合,可以拉长并深耕产业链,有利于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财富积聚”的跨产业、多行业联动效应。
当前,艺术与设计已经成为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创新战略资源,并逐渐从产业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艺术与设计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扩大内需,实现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型。设计产业能够创造消费需求,通过创意化、时尚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扩大消费规模,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在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同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一大批高附加值消费产业崛起。
青岛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以及优越的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艺术与设计资源集聚,适宜打造工业设计高地与创意产业集群。始建于2006年的创意100产业园,由原青岛刺绣厂改建而成,是青岛也是山东首例尝试以艺术与设计为主导,推动老工业建筑改造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园区。近五年来该园区转型升级,截至2017年,入驻园区的企业有110余家,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占比高达95%,创意设计类企业达75%,是国内为数不多长期保持业态纯正且实现大范围盈利的产业园区。设计助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重视产品设计研发的具体环节,而且要以设计为核心形成系统化的产业链,包括需求研究、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营销管理等。创意100产业园以“链条+生态”为内核强化产业运营,围绕设计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资源,搭建业务互补、协同创新的生态链,产品从策划、设计、生产、宣传、营销均可在园区内完成,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并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同时,园区以设计类业态为核心,带动周边业态协同发展,利用园区设计平台与资源,积极对接城市发展需要,面向市民举办各类创意设计大赛及艺术活动,面向少年儿童搭建传统工艺传承教育培训平台,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培育城市良好的设计创意氛围。
艺术与设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可着力发掘自身的文化积淀、创新和应用前沿的科技成果,将文化和科技内涵融入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实现本土文化、科技成果与设计产业链重组和延伸,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企业从卖产品到卖艺术与设计的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或设计企业延伸和转型,甚至从加工制造基地向创意设计中心升级转型,从而实现传统产业升级。青岛手表厂是老青岛人的一种情怀,“金锚”牌手表曾是青岛制造的品质象征。城市变迁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变化,青岛手表厂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青岛智立方国际科技文化产业园依托这一老厂区闲置资源,立足老手表厂企业转型升级和老工业品牌的再造,植入钟表产业元素和艺术家、设计师打造创意空间,建立再现青岛钟表工业发展辉煌历史的智能化展示空间以及致力于促进老品牌向工业4.0升级的青岛钟表博物馆。同时,融合现代前沿科技成果,重点面向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集聚行业龙头企业、科技文化创新平台和高端设计创意人才,呈现出科技文化行业跨界发展、众创空间集成式创新发展、成熟型企业与孵化型企业阶梯式发展,以及智慧科技+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文化产业园发展新模式,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内生型策源地。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基础设施、经济运行、行为方式等基础结构和效率日趋雷同,只有城市文化保持各自独特的面貌,文化也因此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集聚更多创意设计资源,激活更多本土文化资源,塑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深厚的齐鲁文化的根基上,海洋文化、奥运文化等文化形态兼容并存,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人文特色,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万国建筑博览的八大关,热情洋溢的青岛啤酒节……形塑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青岛素有“啤酒之城”“帆船之都”“音乐之岛”之美称,因知名品牌众多又被称为“品牌之都”,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创造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中车等众多知名品牌,探索了一条以品牌产品塑造品牌企业,以品牌企业带动品牌产业,以品牌产业发展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之路。
当前,以城市为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计划,为申请并进入该网络的城市提供一个连接并催生全球关联的平台。2017年底,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2018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明确提出“建设青岛影视产业基地”。青岛作为“天然摄影棚”具有良好的影视文化发展基础。上合峰会举办期间,青岛西海岸新区将举行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来自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的约60部影片参与活动,将带动青岛影视产业的持续发展。作为青岛影视产业的核心引领区域,西海岸新区以“影视之都”建设为统领,致力于打造全球影视文化中心和时尚休闲中心、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以全产业链发展和空间功能布局为主线,加快新区影视文化产业资源集聚整合,推动影视文化、智慧信息、时尚休闲三大关联产业融合创新,打造影视文化产业生态圈,形成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产业集群。同时,青岛以此为契机塑造城市影视文化印象,描绘天际、山际、海岸“三线”,以灵山湾为主体建设影视特色湾区,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作为青岛又一张国际化名片,以电影为依托的创意平台,将成为助推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事实证明,大力发展艺术与设计产业,能够延续城市文脉、促进城市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城市传统产业升级、创意产业集聚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能够引领消费升级并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市场创新和城市品牌创新;能够形成新的文化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活力。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所汇聚的目光,正见证青岛这座城市的自我更新。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0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