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挖掘自然资源禀赋 推动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
人民网武汉6月17日电 (记者李彤)在贫困地区,如何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产业规划与群众意愿、产业增收与贫困户获利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在今日举办的“合聚众力——精准减贫脱贫研讨会”上,参会嘉宾表示,产业扶贫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找准地域差异化特色资源,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百姓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凭借收入可持续性、就业可持续性的优势,产业扶贫是高效的扶贫脱贫路径。通过产业扶贫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市场竞争能力,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在社会化扶贫大格局中,企业参与能够提高产业发展和扶贫脱贫效率,培育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他说,企业在产业化扶贫中要走绿色扶贫、绿色脱贫之路,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理念,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通过特色化、品牌化经营思路,将绿色资源转变为资产和资本。
针对如何衡量绿色产业的减贫效果,张琦认为,关键在于其脱贫性、精准性、参与性和风险性。扶贫产业的选择要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发展,分配机制要有利于减贫和脱贫;在特色、差异化上要体现精准,产业选择要符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需求;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筛选、项目管理、收益分配的各个环节;在市场动向、治理结构上多学习研究,避免潜在风险对脱贫成效带来的不确定性。
记者梳理发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指出,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在贫困县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并以点带面,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
有业界人士坦言,当前企业参与扶贫的热情很高,但也有一些企业仍在寻找参与扶贫开发的最优路径。“要尊重市场规律和贫困县域实情,研究扶贫产业地域布局。特别是在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利益联结、参与机制等方面,要科学严谨,保障产业扶贫的预期成效。”他说。
如何把握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也是贫困县域面临的必答题。在湖北省竹溪县县长柯尊勇看来,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是竹溪县近年来精准发展产业积累的经验。
据介绍,竹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地,区域内197条溪河清流婉转、近50座大小水库明净澈底,常年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
“近年来,竹溪县与华彬集团对接,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途径。通过布局水资源产业,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高锶、富硒、弱碱、低钠的天然软水,更进入了竹溪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新阶段。”柯尊勇笑说,今年6月15日,矿泉水生产线正是投产,看着家乡的水源变现,参与项目开发的贫困群众脸上笑开了花。
竹溪县水生产基地负责人夏金顺介绍说,项目预计年产天然矿泉水50万吨,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专供生产VOSS品牌矿泉水,解决近400名贫困群众就业,达产后每年可为县域带来超亿元税收。
“通过降低入职门槛,拓宽就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开展教育扶贫,设立专项基金;拉动配套产业发展,助力山区脱贫等措施,水厂产业扶贫的效果正逐渐显现。”他说。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柯尊勇表示,目前竹溪县正与扶贫企业积极对接,扩大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挖掘农特、养生资源,发展有机农业、美丽乡村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与企业扶贫可持续性带来双赢。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华彬文化基金会与中国扶贫杂志社共同主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