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青海同仁县发展特色产业,换来群众钱袋鼓

“基础差,咱不怕”(脱贫攻坚新气象)

本报记者  何  聪  王锦涛
2018年07月01日09: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生态山水里找脱贫出路

  青海省同仁县,又名“热贡”,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山高坡陡的县域内,纵横沟壑,把全县“切”得七零八落。十年九旱的天气下,贫瘠的土地上群众只能靠天吃饭,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同仁县委书记蒋树成说:“只要找准路子,基础差,咱不怕。同仁县立足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培育脱贫产业,群众致富有希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仁发展脱贫产业要从生态山水里找出路。不能沿袭传统粗放的生存经营方式,得找准市场,提供优质、有特色的农产品,让农民的好产品卖上好价钱。”蒋树成说。

  在县城东南部,有座措玉山,山下有个叫措玉的村落。村民多为贫困户,耕地没几分,草场没几亩,牛羊没几只。

  措玉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山里的树林和泉水。前年,县里请专业人员对山泉水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矿泉水生产标准。隆务镇党委书记马祥成说,由镇政府招商,成立加工公司,开发山泉水。“公司设计产能50万吨,一期投资298万元,去年11月已投入生产。”马祥成说,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40万元。按照开发协议,措玉村每年分红12万元,户均增收1700元以上。

  保安镇塞加村有种植梨的传统,特有品种黄果梨品质优良。当地谋划规模化种植,但老百姓心生犹豫。村民夏吾才让说,不为别的,单说这水从哪里来?十里八乡一年难见几场雨,哪能给这么多树苗解渴?

  “建蓄水池,保证灌溉。”蒋树成说,县里筹措资金,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解决缺水问题。农技部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为了解决果农销售的后顾之忧,县里对接黄果饮料加工厂,让果农种得好卖得也好。夏吾才让算了笔账:黄果梨成熟挂果后,预计每棵树收100斤黄果,每亩产量达3500斤,按2元每斤算,400亩每年就能收入80万元,全村78户人,平均每户能赚3万多元。

  项目资金聚焦贫困人口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脱贫事业有人干,贫困群众有人带。”蒋树成说,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扶贫,县里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双组长”领导小组,围绕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的扶贫工作,整合项目资金,让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聚焦。

  “乡镇建扶贫工作站,村里建扶贫工作室,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签订工作责任和廉政责任书,杜绝推诿扯皮。”扎毛乡党委书记才让东智说。

  半农半牧的扎毛乡是个深度贫困乡,人均耕地不到一亩,贫困发生率达到22%。才让东智说,只盯着半亩三分薄地,吃口饱饭都难。村民想摆脱苦日子,可不知从何入手。各级扶贫干部实地考察,县里拿规划、给政策,村镇抓落实,扎毛乡找到了脱贫的新路子。

  扎毛乡的自然禀赋其实并不差,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层峦叠翠,风光秀美。在政府的扶持下,当地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建基础设施,引资金活水,申请专项资金,新产业逐步落地。”才让东智说。

  贫困村立仓村的40多户人家开起了农家乐,随着公路拓宽,景点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涌进这个独具特色的小村庄。几年间,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成了旅游名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为“全国最美宜居村庄”。

  “如今全县剩下17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8%。”蒋树成说,今年县里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来年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01日 09 版)
(责编:尹深、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