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关注

不能用虚假房源信息招徕客户
亲戚家欲改善住房,便在网上搜索房源信息,找到了几套中意的低价二手房。打电话与中介联系,结果要么是房子前几天已卖掉了,要么是真实情况与网上的图片、价格大相径庭。随即中介向他推荐了其他房源,由于价位高,地段偏,都不合意。邻居准备为儿子购买婚房,在网上看中一套价格适当、房型较好的房子,电话与中介联系被告知这套房子业主已不肯卖了,有需求可以到公司面谈。后来中介隔三差五打电话给他,弄得邻居很烦。
据了解,有些房产中介广告上的不少房源信息都有水分,尤其是网上的房源信息。为了能更快吸引客户,他们往往发些价格低廉、图片优美的房源广告,具体有无房源则是在吸引来客户后,再以各种借口推脱。然后向客户介绍价格比网上高的其他房源,或让客户留下联系电话,再根据需求“帮助”寻找房源,以此拉住客户。
现在有些地方已开始对虚假广告进行治理,对涉事房产中介进行约谈或责令停业整顿。希望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信用公示和处罚机制,使虚假房源广告无处遁形,让百姓放心购房。
上海静安区 沈顺南
“衬衫削价,每件10元”是个套
近日,笔者在一家个体服装店门前看到竖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衬衫削价,每件10元”。感觉挺便宜,我进店拿了一件,随手掏出10元递给店主。不料,店主客气地说:“对不起,先生,请再付60元”。我顿感诧异,指着广告牌问:“这不明明写着每件10元吗”?店主不紧不慢地解释说:“衬衫每件80元,削价10元,应该是70元一件。”
为何不直接在广告牌上标明“衬衫每件削价10元”呢?其实,这是店主故意用低价招徕顾客的手段。这种以虚假促销广告招揽顾客的现象,在一些个体商店和大小超市时有发生。常见的方式有:“商品全场5折”,实际上仅有少量商品打折;在广告促销中称免费赠送顾客××元的赠品,其实是不值钱的次品;不明示价格附加条件,享受价格优惠条件苛刻;找虚假缘由“降价”促销,一些小店常年以经营不善、清仓甩卖、歇业拆迁等事由进行促销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建议广大消费者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
浙江开化县 齐振松
岂能乱打“科研单位”旗号
去年春天,父亲租了两亩地,准备种大豆。在一家农资公司挑选种子时,商家打着科研单位推出新品种的旗号,热情地向他推荐了某品牌种子。听到该品种抗病、抗虫,产量还比一般种子高15%—20%,父亲动了心,购买了该款大豆种子。未承想,长出来的豆荚不仅不饱满,反而瘪了下去,最终齐刷刷干死在豆株上。听说,附近村庄的一个农户种植的大豆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父亲忙去打听情况,原来种子是在同一家农资公司购买的同一品种。父亲找到农资公司,店主承认这是一批“问题种子”,是由外地一家个体户供应,当初为了宣传推广,才冒用了科研单位的名义。
“种了一辈子田,第一次遇到大豆不结豆。两亩地,颗粒无收!”父亲气愤不已,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两亩地的租金,再加上种子、化肥的支出,不算个人劳动付出,白白忙活了半年,还搭上了2000多元。
少数不良商家诚信缺失,假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假冒农资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笔者建议,建立完善种子、化肥、农药等涉农物资生产、经营单位信用评价登记制度。在严把准入条件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完善行业信用评价的内容、等级、程序、监督管理,促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整顿规范涉农物资市场秩序,依法对虚假广告、制假售假行为进行惩处。
山东潍坊市 何悦东
“药到病除”是虚夸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平台播放虚假广告。
一些医疗药品广告,经常使用“无任何副作用”“根治”“药到病除”“治愈率百分之百”等不科学表示药品功能的绝对化语言,博取眼球。这类广告,一方面故意混淆保健品和药品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利用绝对化语言诱导消费者上当。事实上,如果真是处方药,也只能在卫生部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进行宣传,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
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亟待加强治理。笔者建议: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对广告发布的审查,进一步规范广告发布流程。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应严格依据《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等法规进行。同时,广告公司在设计、制作、代理广告业务时,应依据法律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与广告主、广告发布者依法签订合同。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对广告发布平台、广告主、广告公司、代言人依法依规惩处。
江苏连云港市 吴学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0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