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深化改革,盯市场,增活力

“大块头”焕发新生机

本报记者 王 浩
2018年08月05日05: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盛夏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延绵到天际的大草原上,镶嵌着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牛羊悠闲地吃草,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

  得益于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焕发新生机,种植结构加快调整,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去年粮豆油总产18.7亿斤,同比增长20.8%;绿色有机作物监测总面积近490万亩;人均纯收入24184元,同比增长18.4%。

  深化农垦改革,让过去人们印象中管理粗放的“大块头”,转身一变,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等方面为全国农垦改革探路。

  从场长到老总:

  农场企业化改革,激活垦区发展活力

  农场企业化改革是农垦改革的突破口。

  在格尼河农场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个“大铁牛”整齐排列,农场场长王士奇说,大型农机统一存放、保养,确保以最好状态投入农事服务中。目前农场拥有200余台套农机,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

  王士奇回忆,他刚走马上任时,格尼河农场是只有10台农机的小农场,经营模式单一,职工生活困难。“以前农场完成种植任务即可,盈利模式就是收租金,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种植技术落后,农场效益低。”

  搭乘农垦改革的快车,格尼河农场推行企业化改革,按照公司制要求,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造,释放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能。

  改革让农场场长变成公司老总。王士奇说:“有了经营压力,老总们得使出浑身解数找市场、创效益。农场实行规模化耕种,降低生产成本;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繁育良种。目前企业效益实现十一连增,总收入从过去几千万元增加到4.5亿元。”

  牙克石农场场长潘勇介绍说,这几年农场推广市场短缺的优质强筋小麦,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2元,去年增收近1000万元;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饮食等新产业,打造集采购游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在新产业新业态中寻找新增长点。

  各农场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呼伦贝尔垦区集团通过重组、并购、引资等方式,实现同类农场企业、农场与产业公司的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与上市企业合作成立呼伦贝尔薯业集团,重点推进马铃薯产业;与额尔古纳市、赤峰糖企合作上马甜菜种植项目。

  “向改革寻求动力,让改革释放活力。”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喜说,无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垦都应走在前列。在已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体制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建立健全协调畅通的运转机制。

  从“老五样”到新花样:

  精准对接市场,做大基地做强产业

  普通高粱长得比人还高,但格尼河农场种的高粱才刚没过膝盖。农场副场长钱贵成说,传统高粱效益一般,矮高粱因水分和蛋白等含量高,是酿酒绝佳原料。农场积极对接市场,与四川叙府酒业合作,以订单农业方式发展8000亩矮化高粱。叙府酒业以每斤1.4元收购,农场每年可获益400万元。

  钱贵成说,农场处在镰刀弯地区,面临“不种玉米种什么”的难题,农场通过调研,改种矮高粱、杂粮等作物,玉米种植面积从4万亩减少到2.2万亩,效益不降反增。

  “开紫色花的是水飞蓟,开白色花的是马铃薯。”免渡河农场场长王树勇介绍,水飞蓟是护肝药重要原料,农场发展1万亩水飞蓟,与辽宁药企签订收购协议,每年收益超过300万元。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万亩,种薯平均亩效益1000元。

  如今,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了越来越多新花样。张天喜说,过去产业结构单一,以小麦、大麦、油菜、大豆和玉米“老五样”为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作为农业领域的“大块头”,集团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同时,扩大中药材、牧草、马铃薯、甜菜等特色作物种植,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打造现代农牧业的大基地。目前马铃薯突破15万亩,中草药突破30万亩,认证有机小麦、有机杂粮、有机肉类等产品41个。

  “不仅成为大粮仓,更要成为大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农头工尾。”张天喜说,“农业生产从总量不足转变为供求结构性矛盾,集团应该发挥优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增加优质多元产品供给,打造农业产业化航母。”

  正值油菜开花时节,金灿灿的花海把谢尔塔拉农牧场装扮得格外美丽,一架架大型喷雾机伸展长长的双臂,缓缓地在油菜地里前移。“农场对标A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采用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控等,生产绿色安全油菜。”谢尔塔拉农牧场技术负责人唐广彬介绍。

  一些地方油菜行情不稳,谢尔塔拉农牧场6万多亩油菜效益如何?唐广彬说,集团投资了合适佳芥花油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他们与加工厂签订合同,农场规模化种植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提供稳定优质原料,加工厂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双方紧紧地绑在产业链条上,实现双赢。

  合适佳食品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志军介绍,芥花油是菜籽油中的高端产品,因营养成分含量高,口感清淡,深受长三角地区市场欢迎。公司上接农场,下连市场,打通了油菜产业链,大幅提升油菜种植效益。

  从大粮仓变成大厨房,向深加工要效益。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种薯、商品薯种植,薯类加工和主粮开发上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与药业合作,建设中药饮片厂。采取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组建面粉加工企业。

  “集团耕地面积大,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好,不能只靠卖‘原字号’过日子,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才能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让农垦真正成为大企业。”张天喜说。

  从单点出招到全面发力:

  剥离社会职能,破解“人地钱”难题

  农垦改革正在进行。改革不是简单拼装,而要经历从内到外的质变。张天喜说,农垦改革迎来机遇期,也是攻坚期,接下来的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才能继续做大做强产业。

  改变“四不像”。过去农垦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各类职能搅在一起,办事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成为农垦身上沉重包袱。王士奇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农场医院设备多年不更新,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职工不愿来看病,每年还要花掉300多万元经费。只有剥离社会职能,让农场瘦身,才能一心一意做好生产经营。目前农场的教育、卫生等职能基本移交。”

  剥离社会职能,要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据介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把所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统一纳入地方政府。对于无法一次性移交的,分步分项剥离。

  职能移交后,民生不缩水。张天喜说,对于低收入群体,各农场建立扶持档案,加大资金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协调纳入地方救助体系。同时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引导职工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参与旅游服务业等。

  破解“人地钱”难题。尽快完成土地确权颁证,摸清土地“家底”,探索土地资源资本化,开展资产抵押等方式,释放土地活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缓解集团资金压力,并在投资管理、上市培育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不拘一格选人用人,选拔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定向引进垦区急缺的市场、信息、科技等方面人才,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给予薪酬待遇。

  产业转型升级还要继续发力。张天喜说,优质农畜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绿色有机农产品未形成规模。品牌知名度、市场影响力不够,好产品没有卖上好价钱。

  地处海拉尔河畔,大兴安岭北麓,好山好水为谢尔塔拉农牧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农场副场长张广会说,农场一直围绕“绿色”做文章,推广绿技术,发展绿产业,做大绿品牌。但也面临理念跟不上,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影响产业发展后劲。

  融合程度还不够。花海、草原、湖泊、特色小镇……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不缺景点,但缺乏成熟发展模式,景点分散,交通不便,对游客吸引力不足,影响一二三产的融合程度。

  张天喜说,下一步将立足特色,科学规划景区景点,特别是深挖军垦情怀、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旅游资源。主动融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之中,实现景区、线路、资源优化配置。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09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