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破解缺水瓶颈,山西阳曲打造4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

敢叫旱地变良田(聚焦产业振兴)

本报记者  胡  健  赵永平
2018年08月05日05: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种啥挣钱,过去是张立新最愁的事。家乡高村乡北社村地处旱塬,“年年春旱,旱得下不了种,一亩打不了300斤,辛苦一年只能够个温饱。”

  十年九旱,沟壑纵横,正是山西阳曲县的农业发展瓶颈。旱区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一场旱作技术革命给山沟沟带来希望。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落户北社村,1230亩谷子统一种植、统一收获、封闭管理。张立新感叹:“新技术真管用,锁住地下水,蓄住天上水,种粮再也不怕旱了!”

  破解缺水瓶颈,阳曲咬定有机旱作农业这条路。县委书记刘晋萍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拼面积、比产量”向“拼绿色、比质量”转变,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让特色产品绿起来,优势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用好一滴水,种出增收田

  祖辈“靠天吃饭”,北社村村民守着黄土地,过着苦日子。“不是没想过办法,可咱这旱地,除了种谷子就是种玉米,还能种出花来?”张立新道出一家一户的无奈。

  发展旱作农业,县里请专家、选优种、做试验,多年探索,适合本地的全膜微垄沟播技术逐步成熟,“地膜增粮”工程推广开来。

  “刚开始大家不信,一亩地留苗8万株,能行吗?一年下来都服气了,示范田谷子亩产800斤,比过去翻了一番多。”北社村农民康三海说。

  种植方式变了。经过培训,张立新当上振华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讲起旱作技术如数家珍:“从种到收都得按标准来,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穴5—10株,这样才能保水、保墒、高产。”

  品种变了。谷子耐旱、耐贫瘠,同样是抗旱品种,示范田优中选优,北社村从5个品种中选出更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良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解决了老品种杂、乱、多及退化难题,整个春播期缩短了十几天。”张立新说。

  不只是谷子,旱作技术延伸到其他作物。东黄水镇马驼村,几年时间发展起1100亩旱地蔬菜。村支书薛保宏说:“新技术抗旱、高产,茴子白亩产能到1.4万斤,刨去成本,一亩纯收入至少4000多元。看到效益好,现在村里几乎家家种菜。”

  农技员进村,新技术落地。大盂镇农技员赵瑞云说,各村定期开设“周末课堂”,为农民讲技术、解难题。一片示范田就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墙上的宣传画,而是大田里看得见的实惠。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激发出农民的内生动力。李家沟村种粮能手赵林生深有体会:“听了专家讲课,才知道种地靠老经验不灵了,覆膜、起垄别看麻烦,但能换来实实在在的产量。”

  新技术催生新生产力。阳曲县农委主任孙国锋介绍,用好一滴水,种出增收田。旱作技术提高了农作物水分利用率,每毫米降水粮食产量增加1公斤,谷子亩产提高50%以上。示范片抗旱良种普及率达100%,全程机械化率达9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40%以上。

  从单一抗旱到技术集成,阳曲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配套全膜微垄沟播,推广少耕穴灌、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技术;结合抗旱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生物措施,“农技+农艺”综合发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块块低产田变成保水、保肥、保产的“三保田”。

  “有机”破解谷贱伤农,种地严标准,长出好产品

  旱作技术解决了产量问题,但如何避免谷贱伤农?

  刘晋萍认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不能只顾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市场。“现在人们追求吃得绿色、放心,我们就得让好土地长出好产品。”

  立足资源找优势,阳曲正因为山高沟深,才有利于形成绿色、有机食品的天然屏障。在旱作技术基础上,县里再加上有机农业标准,一个新型主体,一套生产标准,一份生产档案,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政策给力。县里对种植有机谷子的,每亩补贴100元;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每个品牌奖励5万元;对取得国家级荣誉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5万元奖励。新型主体带动,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

  走进北社村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一队村民正在田间拔草。“合作社签了合同,绝对不能打农药,除草全靠人工;施肥都是有机肥,一亩用100公斤生物菌肥。虽然费人工、开销大,但种出来的谷子价格好,一斤多卖5毛钱,算大账还是合适。”村民段秀萍说。

  绿色防控技术到田。赵瑞云介绍,农作物一旦发生病虫害,即通过生物制剂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试剂进行统防统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严把土壤关。在北社村田间,地膜像纸一样薄,颜色比普通农膜深一些。张立新介绍,这种地膜是用玉米、高粱为原料做出来的,一个多月后就能自动降解,不用人工收集,避免土壤污染。

  严把环境关。在泥屯镇东青善村的盛禾农场,一辆电动拖拉机来回作业,既不冒黑烟,也没有隆隆的噪声。驾驶员白师傅说:“这家伙挺快,还没味道、没污染,充电两小时,就能耕20亩地。”县里推广电动农机,减少排放,保障农产品环境安全。

  好产品不愁卖。全县发展10万亩有机旱作谷子,其中1万亩是富硒谷子。北社村凭着谷子的好品质,年初就与客商签下订单,保证优质优价。马驼村蔬菜通过农超对接,进入太原美特好超市。“咱产的菜是免检产品,最受市场欢迎。”薛保宏说。凌井店乡河村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日光温室,一亩收益超过2万元,示范区年增收近1000万元。

  孙国锋介绍,县里围绕有机旱作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种养大户207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4个,农业龙头企业27家。新型主体带动,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61个,流转土地10.2万亩,发展“三品一标”面积1.8万亩,有机旱作农业渐成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功能农业做强优势,全产业链升值,黄谷子变“金谷子”

  特色如何变优势?阳曲瞄准功能农业,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升值。

  做强阳曲小米,县里突出养生功能,打造“首邑田园”公共品牌。围绕一个产业,打造5个加工服务区,建设物流配送区和电子商务区,还将建小米研发与服务体验区。

  “线上、线下发力,让好小米卖出好价钱。”县供销社主任何瑞峰说,阳曲小米是国家地标产品,入口香糯,补虚养胃,去年产品上线当天,一下卖了5万袋,一袋1斤装的卖到18元。

  叫响阳曲小米,越来越多农民跟着受益。北社村村民康建平说:“我去年种了30亩谷子,跟公司签了订单,技术管理不愁,价格不愁,一年下来收入6万多元,黄谷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谷子’。”

  突出休闲功能,传统农业拓展,打造全域旅游。在黄寨镇上安村,这里有快乐农场、瓜果蔬菜采摘园,也有黄土风情窑洞,一派田园美景。按照规划,这一示范片分4个功能圈: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种植区、林果种植区、生态保育区。不同区域布置相关产业,既发展特色旱作农业,又打造地域风光。

  “把农业种成景观,农家当成客房,村民变身‘三金’农民。”村民高金红说。啥是“三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产业入股有股金。村民张继建起的乡村游乐园,一年下来也收入几万元。

  找准路子,阳曲县谋划有机旱作农业版图。按照规划,全县打造10万亩有机旱作谷子、1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10万亩中药材花卉、10万亩绿色蔬菜的产业布局。“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定能让旱地变良田。”刘晋萍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10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