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打散”将落下冰雹的云 为干旱地区增雨

人工影响 让天气少些任性

本报记者  赵贝佳
2018年09月12日10: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刮风下雨,本是自然现象。当其在特定时间以特定量级发生,则会衍生气象灾害。为防御灾害,气象部门开出了一个“药方”,即以人工方式对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打散”即将落下冰雹的云、为干旱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等,以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

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郭虎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我国自1958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今年是人工影响天气60周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人工影响天气能保障生产发展、生态安全,起到应急抗旱、防雹保丰收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旱灾雹灾肆虐期和关键农时季节,气象部门跨区域调动飞机、火箭等作业装备,人工增雨作业覆盖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华北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区、江河湖库上游开展大范围、常态化生态修复型增雨作业,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专家、研究员李集明表示,近年来,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和自然降雨的共同作用,长江、黄河源头湖泊面积逐渐增加,青海草场的植被也明显改善,新疆坚持了40年冬季飞机人工增雪,有效增加了天山、昆仑山和阿勒泰等地冰川补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气象部门提前监测到北京房山区域有降雨云,采取人工手段拦截,保证鸟巢滴雨未下。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能力和科技水平。目前建成“五段式”实时业务和综合业务系统,启动东北、西北等六个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能力建设,加强跨行政区的作业协调与综合调度,补齐飞机作业能力较弱、科技支撑不足、基层作业安全隐患多等短板,建设天山、祁连山等生态脆弱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

同时,气象高科技也频频亮相,我国自主研发的3公里精细化云降水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国产新型高效催化剂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雷达指挥、自动发射、立体播撒的火箭作业系统研制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广泛用于各地作业。

郭虎表示,气象部门正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优化政策环境。2014年,国家发改委、中国气象局共同印发《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区域发展布局。目前,我国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以及作业点五级有机衔接的组织领导体系。卫星、雷达、自动站以及人工增雨机载探测系统构成了综合立体观测网络,50多架作业飞机、6500多门高炮、8200多部火箭作业系统、5万余作业人员组成空地一体化协同作业体系,作业指挥系统省市县全覆盖。郭虎说,“未来,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努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和安全作业能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2日 14 版)

(责编:陈羽、张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