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绷紧气象灾害防御这根弦(生态论苑)

赵贝佳
2018年09月15日06: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如今天气气候经常“走极端”,气象灾害风险可能和我们近在咫尺,唯有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效行动,才能避免风险变成灾害

      

  日前,云南省丘北县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心痛的灾害:7名儿童到山上捡菌子,雷电暴雨来临时他们一起到树下避雨,不幸遭到雷击,造成4名儿童死亡,3名儿童受伤。

  雷雨天躲在树下而遭遇雷击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灾害防御方式。雷电天气发生时身处野外,应远离大树、电线杆等高耸、孤立的物体,可以躲入山洞里,或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披上雨衣,双脚并拢,手放在膝盖上,身体向前屈,尽量降低重心,不要多人集中在一起。

  这些防灾知识看起来简单,然而真正遇到灾害性天气,又有多少人能第一时间想起正确的防御措施,并做出迅速反应?广泛普及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技能,公众增强防范意识,切实掌握、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类似的悲剧是有可能避免的。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各相关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防灾减灾知识非常详尽,但如何将这些有用信息畅通无阻地传递到有需要的每个人的手中,还需要找到更多快捷有效的途径。例如,天气预报类节目在播报天气状况和相关预报预警信息之外,可以简明扼要地告诉大家如何正确防御此类气象灾害,使天气预报既是“发令枪”“消息树”,也成为实用的“防御指南”。再如,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将预报预警信息和防御知识,第一时间传递到公众手中,帮助大家在灾害面前保持镇定、自救和救人时有章可循。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内容,应当权威准确,针对性强,让人喜闻乐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极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不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认真梳理和预判本地气象灾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编制防灾减灾预案,告知公众有效的防御之道。在气象灾害多发的区域,可以将灾害防御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儿歌等,让人们入脑入心,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另一方面,公众自己也应绷紧气象灾害防御这根弦,注意权威渠道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主动学习重要的气象知识和防御措施,同时把自己掌握的防灾减灾知识与他人分享,相互提醒。在用心掌握防灾知识、迅速采取有效行动方面,英国小女孩泰丽·史密斯是我们的好榜样。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时,10岁的泰丽·史密斯正和父母在泰国普吉岛海滩上,当观察到海浪突然退潮、海水冒起泡沫以后,她根据在学校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提醒母亲说海滩将遭到海啸袭击。史密斯夫妇向其他度假者和酒店工作人员发出警告,100多名游客及时撤离海滩,脱离险境。在海啸一周年之际,泰国政府特别邀请泰丽·史密斯再次来到普吉岛海滩,在悼念仪式上朗诵诗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据统计,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有七成是气象及其衍生灾害。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天气气候时常“走极端”,全球多地的暴雨、台风、高温、干旱等屡破纪录,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愈发严峻。在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显著提升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事关生命和财产安全,刻不容缓。“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这是今年5月12日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确定的主题。灾害风险就在我们身边,这并非危言耸听。气象灾害风险可能和我们近在咫尺,唯有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效行动,才能避免风险变成灾害。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5日 09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