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小地方 大情怀

2018年11月22日13:3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讯(通讯员陈育林 许湘粤)1978年4月1日,我刚好20岁,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从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回来,村干部通知我被分配去做电工,进入当时的广东省江门鹤山市农电管理总所宅梧供电所工作。那时我除了会接个电线,什么都不会,所长就是我们的师傅,还有就是靠自己摸索。所里人少,大小事务都要做,抄表核算、计费催费、运行维护、财务管理,反正是在辖区内的事情都要会做。我们当时上杆作业,连踏板都没有,更不用说脚钩等其他辅助工具,用的是粗绳子。刚开始我都不敢上杆,被同事嘲笑,只能硬着头皮慢慢爬,后来熟练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鹤山市农电管理总所宅梧供电所成立于1976年,到我进来时一共才5个人。当时宅梧镇的电力供应是由开平苍城镇镇海水库发电过来,送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的简易35千伏变电站(土名镇岗庙变电站)供电,仅能接入两条10千伏线路,配7台变压器,分别供电给圩镇、粮所、青年水库发电站等使用。当年供电线路少,电力供应比较不稳定,所以电力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上,如抗旱发电、粮食加工等,而居民家里大概每天只能维持3小时的生活用电,这个用电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当时部分村落有属于本村的小水电,但是供电能力依然很低,每天仅能自行发电1—2小时,若白天发电用于碾米的话,晚上则不能再发电。晚上发电,主要是用于农村照明。大部分居民家里都是以火水灯照明为主。没有电的晚上,村民夏天齐聚村口大树下乘凉闲聊,周末有时会有人来唱戏,都是点着灯,在微弱的火光下进行表演。没有特殊的装扮,有的只是专注唱戏的人和给予热烈掌声的观看者。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85年。为解决宅梧镇用电需求,于原简易站附近新建宅梧35千伏变电站。因为对宅梧的地形和线路都非常熟悉,我被派去协助参与35千伏变电站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从测量、设计、施工到建成,每一项我都参与了。每天早出晚归,回家后还得做施工图。这个变电站就像我的孩子,我看着他出生、成长。在设计线路走向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带着仪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进行测量、定线路走向,一些山头连路都没有,我们拿着镰刀砍出一条路,每确定一个电塔的位置,就在那个位置砍树、插旗,可以说每条线路都是我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花费数月时间定位后,再逐一开始架设电塔,建设线路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一条水泥杆重达一吨多。我们十几个人一根一根地抬上去,再一根一根地立起来。有段时间,我是腰杆子都挺不起来,可以说每一根电杆上都洒满了我们的汗水。直至宅梧35千伏变电站启用后,宅梧镇的村民才真正开始用电的生活。由原来的7台配变增加至96条自然村都有属于本村的配变,基本上每条村都能用上电。较为明显的是圩镇的用户能购置一些小型家电如电饭锅、收音机等,村里也买了电视机,一到晚上大家就来到村口乘凉,看电视、聊聊天、嗑瓜子,满是欢声笑语,也是一天最惬意的时候。到了1999年,宅梧镇新建第三个变电站——宅梧110千伏变电站。那时我已经41岁,变电站启用后,家家都用起了电视机、热水器。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居民家电增多,供电能力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供电可靠性降低。就拿我的家乡宅梧镇元坑村来说,原有80千伏安的台变负荷以农村住宅用电和农业用电为主。近年来农村新建的住宅楼房较多,政府开展精准扶贫,通过“旅游+扶贫”,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使得用电负荷呈不断增大趋势,配变已达到过载状态。为了满足我们村发展用电需求,宅梧供电所将其作为“书记项目”,新增了一台200千伏公用台变。我们村以户外活动为特色的凤鸣谷一号营地公园,这是农村旅游新项目,内有一个专业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2017年成功举办夏令营、环湖跑、帐篷节等活动,一时声名鹊起,来玩的人多了,收入也就多了,看到村民渐渐富起来,脸上笑容多起来,我也觉得舒心多了。

1978年到2018年,整整40年,我扎根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从未离开。眼见一座座变电站建起、一条条银线拉起、一片片土地在黑暗中亮起了灯光。电力发展了,人们生活也富裕起来,今年我就要退休离开这个工作40年的岗位,作为老一辈供电人,希望青年员工青出于蓝,戒骄戒躁,耐心好学,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要持有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供电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