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班”闹剧为何频现?
温州市未成年人“女德班”被关停 专家建议传统文化教育应完善资质和内容监管
“女德班”宣扬男尊女卑等封建文化被关停,图为学员上课时的部分场景(视频截图)
近日,多段卧底实拍未成年人“女德班”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浙江温州传统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亲子夏令营课堂上,授课老师对女性提出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坚决不离婚”等宣扬男尊女卑的内容。授课内容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认为,上课的老师实际是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宣扬违背社会道德的内容,极为不妥。昨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温州市文明办了解到,多个部门已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目前,温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已约谈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负责人,责令其立即停止办班,关闭培训点。
北青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类似的“女德班”此前也曾出现,去年引发热议的辽宁抚顺“女德班”也被要求关闭,停止招生。此次温州出现的未成年人“女德班”中,部分教员是来自此前被关停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面对“女德班”屡被关停却又重新出现的闹剧,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女德班”为何屡禁不止?
温州“女德班”授课内容引争议
近日,浙江温州市出现的未成年人“女德班”持续引发网友关注,网传卧底实拍的课堂视频显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讲的内容出现了一些宣扬男尊女卑的内容,要求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
有未成年学员在课堂分享中称,她将自己打扮得时尚、暴露,就等同于教别人去侮辱她,“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
讲师在课堂上的言论引发网友讨论,不少网友认为,其中“男尊女卑”、“贬低女性”等内容不仅宣扬男尊女卑等封建文化,更不符合当下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网传的“女德班”由浙江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开办,课堂内容来自今年暑假期间开办的亲子夏令营,招收的女孩年龄在5至18岁不等,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在家长的陪同下接受“教育”。
未成年人“女德班”引发争议后,温州市成立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文成县组成的市县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显示,网传视频内容来自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于2018年8月10日至8月24日在文成县周壤镇周墩村举办的亲子夏令营班,该班部分教员来自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部分课程确有使用网传视频中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授课内容。目前,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已约谈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负责人,责令其立即停止办班,关闭培训点。
屡现雷人“女德班” 监管机制待完善
北青报记者发现,温州未成年人“女德班”并非个例。去年辽宁抚顺就曾有过类似的教育机构,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相似的雷人语录,包括“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 、“女子就不应该往上走,就应该在最底层……”。当时视频曝光以后,当地教育局发布通报称该校“女德班”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要求其立即停止办学,遣散学员。
温州市文明办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次未成年人“女德班”的部分讲师,正是来自于此前被关停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
此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在这次事件曝光之前,已经有过多次招生,日前仍有针对未成年人的封闭班在全国各地招生。就在12月8日下午,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第12期仍然在招生中,培训中心的杨老师介绍说,该班为封闭班,主要是面向未成年女孩,她们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到温州上课。
当北青报记者询问课程具体内容时,杨老师不愿做过多解释。她只强调,这个封闭班是公益免费办学,会提供吃住的基本保障,在培训中心主要吃蔬菜,不吃肉,“培训中心现在提倡养生,蔬菜对身体有更好的营养”。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女德班”的主办者都是以公益性群众组织名义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而在实际开展业务时都与教育相关。
据公开资料显示,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是社会团体,2011年8月在温州市民政局等记,业务主管部门是温州市文明办。而此前被关停的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是2011年4月经抚顺市民政局批准,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属公益性群众组织。昨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致电温州市文明办了解到,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涉及的管理部门包括当地教育局和文明办等多个部门。
有专家表示,对于组织中出现的不恰当教学内容,在实际监管中并不容易被发现。因为单从这些组织上报的课程名称来看并没有问题,在实际授课中老师真正会讲哪些内容,却无法得到监管。此外,专家认为,“女德班”不涉及体罚和非法约束未成年人人身自由等违法行为,无法从法律上禁止,这也是“女德班”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教育需对培训资质进行规范
“女德班”频遭诟病却又屡禁不止,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学与子学教研室的韩星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在“男女平等”呼声中,出现一种极端,一些追求性解放的男女比较放纵,在家庭关系中,一些女性没有负担起家庭责任,包括对孩子的教育,但一些人错误地将此归咎于“女德”缺失。
韩星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民间讲学比较乱。“例如‘女德班’很少有正规学者参与,一些人只是学了皮毛,一知半解,有的可能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开设培训班,但在理解上有偏差,有的对传统文化在古代的应用理解存在偏差,有的是不顾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机械照搬”。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韩星教授认为,目前统一管理尚不够,需要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例如培训机构及讲师的资质管理、培训内容的规范等。“有些传统文化课程,光看题目也是没问题,但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就可能讲偏了,如果大家参加培训发现不对劲要及时退出”。
对于在“女德班”频繁出现的《孝经》、《太上感应篇》等内容,韩星教授表示,这些内容本身是好的,总体是教人向善,但关键在于讲师的理解和怎么教。“孝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磕头、洗脚,就容易变成表演。学习传统文化应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针对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解决,但不要过分夸大现实问题”。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香梅
实习生 戴幼卿 任英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