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2019春运专题

春运见证中国飞速发展

2019年01月28日16:07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小字号
原标题:春运 见证中国飞速发展

“2019年春运从1月21日开始,到3月1日结束,共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9亿人次,比去年增长0.6%……”记者日前从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春运客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百姓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回家一票难求、路上大包小包、旅途拥挤不堪……在与出行有关的经历中,春运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那个。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春运承载着人们一年的辛劳、归乡的期盼和旅途的艰辛。

翻阅新中国春运史,早在1954年,“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春运更是成为人们一段抹不去的记忆,深深刻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春运的变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透过春运,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中国迸发出的强大发展动力。

春运探源—— 滚滚人流交织出转型中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春运以职工探亲流为主。而真正意义上的春运,要从改革开放算起。

“改革开放开启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流动的大门,也造就了后来的春运。”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多年来一直关注春运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

大规模人口流动在平时可以分散进行,但在春节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集中爆发,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90年代以来,随着务工群体规模的扩大和高等院校的扩招,务工流和学生流交织,成了春运的主流。在外辛苦一年的务工者,都盼着过年全家团圆。

到了1994年,春运旅客发送量已突破10亿人次。也是从那时开始,大规模、高压力、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春运”,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被频频提及的一个词。

万众出行成就“史诗级”春运。2014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达到惊人的36亿人次。此后的几年里有所缓解,数量基本维持在30亿人次左右。

2018年春运旅客发送量为29.7亿人次。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巨大的春运客流,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反映。”许光建表示。

广州铁路局集团党校教授、铁路运输专家金一兵也持同样观点:“春运是‘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型期间的特有现象。”

春运的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镇化进程已然与个体发展紧密融合。“故乡和他乡之间的滚滚人流,交织出一个转型期的中国。”金一兵说。

运力增长—— 交通路网四通八达

每逢春运,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熙熙攘攘,渴望、拥挤、疲惫、希望……春节前后数十天里,人们往往显露出相同的“春运表情”。集中出行和运力不足的矛盾,总是年年生出不同的抱怨。

经历过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春运的人,不会忘记“绿皮车”——不仅仅是车厢的拥挤,还有走走停停的缓慢车速。上世纪80年代,“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当时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

此后,中国铁路经历了6次大提速,发展之快令世人惊叹。2007年4月,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2017年9月,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目前,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1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2.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018年底,又有10条铁路新线开通。全国铁路网有了更多的区域连接线延伸线,多了更多的‘毛细血管’。”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今年铁路春运旅客发送量将突破4.1亿人次。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轻松、快捷。从交通工具方面统计,春运铁路旅客虽然逐年提升,但只占总量的13%左右,公路、民航、水运也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截至去年底,全国公路网运营里程达48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4万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

不仅如此,曾经需要多次买票、换乘多种交通工具的旅客,如今只要输入起点和终点,一张票就能通行。2016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组织天津、上海等五个地区开展试点,重点推出线上一体化售票、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空巴联运、定制式联程五大联程运输服务。

“相比原来从工厂乘公交车到东莞汽车站,再乘坐汽车到达火车站的路线,‘公铁联运’可谓‘省钱、省时、省心’。”在广东省东莞市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务工的林贤说。2016年2月2日晚,林贤和工友们一起,坐上首趟从工厂宿舍直达广州火车站的客车,踏上湖南、广西等地的回乡路,享受到“公铁联运”的便利。

从火车、汽车到飞机,从亲友老乡拼车自驾到互联网约车,交通工具方式的多样性,让每个人的春节回家路更加灵活、从容。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预计投入81万余辆营运客车、2100余万个客位,客运船舶运力2万余艘、约100万个客位,道路水路运力能够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未来,随着“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不断完善,边远山区道路交通“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以及航空平民化、高铁一体化、私家车普及化,春运运输结构还会继续优化。

服务提升—— 让回家旅途更温暖

“一到春运,广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主任黄欣20多年前在广铁集团从事春运客运服务,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不已。

“一票难求”“熬夜排队”……车票是几十年来春运永恒的主题,几乎每个人都体会过买票的艰辛。但自2012年铁路部门实行车票实名制、开启网络购票以来,铁路购票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逐步得到广大旅客的认可。

前不久,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官宣”让人兴奋不已:12306网站及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部分列车的“候补购票”功能,在旅客第一时间没买到票的时候,通过系统自动将退回来的票及时补上,这有助于改善抢票难、“黄牛”多的乱象。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候补订单已达29.4万笔,除去主动退单,兑现率为62.6%。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将在年内全面实行电子客票,乘客坐高铁只需“刷身份证或扫码”,有望彻底告别纸质车票。从彻夜排队到动动手指,从硬纸片到电子票,从人工检票到刷脸进站,小小车票的背后是相关部门为提升服务水平付出的努力。

春运旅途中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行李的减少。以前回家,人们既要带自己的行李,也要给老家亲友准备各种礼物,人人乘车都是大包小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快递公司寄送行李,在电商平台购买年货,人还没到家,行李、年货先到了家。

负担减轻了,胃口也要满足。曾几何时,“方便面+火腿肠”是每个铁路乘客最为熟悉的“春运味道”。车厢内人挤人,除了固定样式的盒饭和“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几种有限的零食,人们没有其他途径吃到可口的饭菜。

伴随着“互联网+”火起来的外卖,成为新时代的春运新体验。

“爸妈,明天午饭在汉口站吃,晚饭在济南站吃,乘务员会给你们送到座位上。”1月20日,在重庆市石柱县政府部门工作的万永建,在12306平台为第二天即将乘高铁返回河北老家过年的父母,订好了午餐和晚餐的外卖。

从只能订面条和套餐到预订沿途当地的各种美食,从提前一天预订到提前一小时预订,火车无美食的时代即将谢幕。

路过保定,点两个驴肉火烧;路过天津,点一屉包子;路过西安,点一份羊肉泡馍……如今,在“温馨出行”的服务理念下,春运回家路也可以成为品尝沿途美食的“品味”之旅。

未来趋势—— 在哪儿过年哪儿就是家

一周前,短片《啥是佩奇》在网络平台形成刷屏之势。

视频里的主人公——亲手为孙子制作“硬核佩奇”的留守老人李玉宝,在短片结尾时听从儿子儿媳的建议,去城里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电影的场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只要团圆,在哪儿都是过年。近几年,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不再返乡陪父母过年,而是把父母接到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反向春运”应运而生,成为缓解传统春运压力的新潮流。

“在铁路春运客流连续四年增长9.1%的同时,反向客流的增长也保持在每年9%左右。”李文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专门对“反向春运”作了介绍。“我们希望、也乐见‘反向春运’成为新趋势,铁路运力运用将更加充分,各方向客流将更加均衡,旅客出行将会更加畅通。”李文新说。

以往都是节前东部向中西部流动,节后再倒过来。而这几年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务工流、学生流稳定甚至减少,而旅游客流显著增加。春运不再只是“春节前返乡”和“春节后回城”的简单交通模式,也体现出节日期间面向气候温暖的南方和旅游城市的休闲性交通需求。不经意间,春运见证了中国人从“回家过年”到“去哪儿过年”的重大转变。

根据在线旅游平台携程发布的《2019春节长假旅游趋势预测报告》,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将有约4亿人次外出旅游。其中出境游人次近700万,目的地涵盖约90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北方人南下“取暖”、南方人北上“猫冬”,成为人们春节出行目的地选择的两大热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再一成不变。春运变换的是出行方式,升级的是过年体验,而永远不变的是亲情相聚。(记者 姜永斌 实习记者 田超超)

(责编:梁秋坪、陈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