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在即
5个“紧紧盯住”是着眼点(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经过3年多的努力,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已经全部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轮督察启动在即。相关负责人表示,“仍将坚持问题导向”是第二轮督察最核心的关键词。未来工作中,将更强调督察效果,关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距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画上句号已经整整一个月。5月中旬,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工作全部完成,标志着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全部完成。最近一段时间,新一轮督察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从2015年12月起,经过3年多努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并分两批对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实施以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成效显著,“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点赞、解决问题”的效果有目共睹。然而,“一刀切”“假装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等字眼依旧频繁出现,也让人对生态环保督察实际效果产生了疑问。
新一轮督察启动在即,如何看待已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的问题,未来又如何实施?本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长根。
第一轮督察解决了哪些问题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来了!”督察前期,一些环境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地区,百姓以此奔走相告。各地进驻的督察组没有让他们失望。
受理群众举报21.2万余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余个;立案处罚4万多家,罚款24.6亿元;立案侦查2303件,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地方针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问题,主动问责约2.7万人。这是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的有关数据,生态环保“钦差”业绩不一般,共向地方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509个,地方已完成问责4218人,其中厅局级及以上干部686人、处级干部2062人。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落地;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倒逼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等等,这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初衷,也是督察取得的实际效果。”刘长根告诉记者,3年多督察,不断见证着各地的变化,督察结果达到预期,让大家感到非常欣慰。
广东练江污染问题、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问题、宁夏泰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臭味扰民问题……中央环保督察督促解决了15万余个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推动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办成了一批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第一轮督察之后,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也出现了一些杂音。一些地方迎接督察、应对督察做过了头——无论是否合规,一律暂时停产停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一刀切”影响民生的情况。
“一些地方、部门平时不作为、不担当,到督察进驻时才急忙采取临时性措施,有的直接敷衍、应付;一些地方整改方案制定不科学,给的整改时间不够、定的目标过高,使得整改工作很被动;还有一些地方或部门对待督察整改,平时下的功夫不够,到了督察时,紧急要求停工停产停业。”刘长根表示,“一刀切”是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高级黑”, 在发现这些问题苗头后,督察办专门明确了禁止“一刀切”的具体要求,督察组及时曝光了一些典型案例,也要求地方严肃处理了一批具体问题。
处理那么多人,为啥表面整改等现象仍比较多
第一轮督察反馈结束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8年5月、10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又分两批对20省份督察整改情况开展了“回头看”,成效同样显著。“回头看”开展以来,被督察的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两批“回头看”共计交办群众举报77080件,截至目前,地方已基本办结,其中,责令整改43696家;立案处罚11391家,罚款103097万元;立案侦查781件,行政和刑事拘留737人;约谈5854人,问责8790人,推动解决7万多件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回头看”成绩固然可喜,但反馈意见中大量出现的“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措辞,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也让人心生疑问——第一轮督察做了那么多工作,处理了那么多人,为啥这些现象还屡见不鲜?
“督察中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整改中存在的问题紧盯不放,而且整改标准要求也很高,并对典型案例加强公开曝光,但对各地取得的成绩宣传不多,以致可能给外界造成督察整改效果打折扣的印象。”刘长根说。
总体上看,各地均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将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来安排,并建立实施一套拉条挂账、办结销号、签字背书的督办、审核、检查、考核、问责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督察也发现,一些地方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较多,一些地方及部门工作作风不严不实,推进整改时担当碰硬还不够,还有一些地方在推进督察整改时,一旦遇到发展与保护矛盾时,就往往以牺牲环境换取增长。更为恶劣的是,为了应付督察,个别地方甚至置党委、政府公信力于不顾,伪造公文企图蒙混过关。
督察组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认识、认知不到位。“在某省‘回头看’时,当地省委书记讲,针对具体整改任务,县里检查时没问题,认为比整改前好多了;市里检查时感觉有点问题,但整改效果很不错;省里检查时感觉有些问题,还需加大整改力度;等到中央来检查时,发现还有大问题,整改确实没有达到要求。”刘长根说,这位省委书记的话有一定代表性,既反映地方做了不少整改工作,也反映地方在认识和认知上与中央要求存在差距。
二是不作为、慢作为。刘长根表示,第一批“回头看”主要进驻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的省(区),在实际工作中督察组发现,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督察一阵风”的侥幸心理,在推进整改时着力不够,得过且过,导致一些问题没有整改到位。在第二批“回头看”的省份中,总体整改情况要明显好一些,这也说明督察压力传导还有一个过程。
三是不担当、不碰硬。生态环保问题整改难度很大,特别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大部分是“硬骨头”,很多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如果没有动真碰硬的决心,整改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可能靠一两次督察就能解决。”刘长根表示,生态环保仍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阶段,今后督察工作仍将是问题导向,而且会更加严格,盯住不放,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第二轮督察如何督、怎么察
经过第一轮督察,很多人觉得该暴露的问题已经差不多了。第二轮督察如何督、怎么察,不仅公众关注,同样也是摆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轮第一批督察准备汇报会上,生态环境部李干杰部长强调,第二轮督察要把握‘坚定、精准、聚焦、双查、引领、规范’的总体要求,这就是我们新一轮督察总的指导原则。”刘长根说,“仍将坚持问题导向”成为第二轮督察最核心的关键词,此轮督察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决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个紧紧盯住是新一轮督察的着眼点。”刘长根解释,是要紧紧盯住生态环保政治责任落实、紧紧盯住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紧紧盯住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紧紧盯住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紧紧盯住生态环保长效机制。
“未来工作中,我们更强调督察效果。”刘长根说,要更关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加关注产业结构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推进生态环保工作。
刘长根透露,新一轮督察将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更多运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天眼监控、无人船等新技术新设备,既加强点上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也注重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督察;同时要大力借助各相关部门及技术单位、专家的力量,帮助督察人员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进而分析、梳理、发现问题线索,为后续的现场勘察、证据固定、下沉督察等提供支持。
加强依法依规督察,同样是重点。刘长根表示,在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实践基础上,以即将出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规定为契机,不断完善督察制度体系,不断规范督察行为,保障督察工作风清气正。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3日 1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