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田坎村过“坎”记

本报记者  汪志球
2019年07月06日09: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完了!”脑梗突发后,贵阳市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村民赵银华既担心自己,更忧心全家。两个儿子,大的结婚了还好,小的还没工作。家庭支撑变成家庭负担,这坎怎么过?

正当赵银华忧心之际,2018年初,贵州省委号召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贵州山多,山大路深,山地贫瘠,带来深度贫困。田坎村也不例外,九成山地,只能种点玉米。作为全国脱贫主战场,靠低产低效的玉米怎么打胜?2018年,贵州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强力推动玉米减种工作,全省785万亩玉米被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替代。

田坎16750亩土地,顶峰时种玉米1.2万亩。产业革命这篇文章怎么做?贵阳市委宣传部派驻田坎村第一书记陈海兵思路清晰:精选品种、上规模、长短结合。根据资源禀赋,拿出千亩改种茶,茶园增至8000亩;拿出500亩种黄桃,桃林增至1800亩。黄桃、茶叶生长周期较长,辅之以短周期作物:增种蔬菜800亩,达到2000亩;建50亩食用菌大棚;林下养鸡1.5万羽、猪8000头,保证农户当年当季有收入。

如今,一亩玉米一年最多收入600元,而一亩茶,产5斤独芽干茶,收入4000元,再产200斤夏秋茶,收入6000元。

农业产业精准调整助力脱贫的同时,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欠账。“现在是两手抓,一手建基础设施,一手调种植结构。”贵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兰义彤介绍,这两年,给田坎修了10条路、建了2处人畜饮水工程,产业发展缺水、运不出的难题得到根本解决。针对产业革命,按照省里要求,从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形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8个方面推进。“这些茶、黄桃、蔬菜形成产业后,农民就真正有了生生不息的钱袋子。”

产业起来了,不出远门,还能照顾赵银华,老伴侯海碧代替老赵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侯海碧说,现在村里打工机会太多了。春天给茶叶公司摘茶,一天收入一两百元;夏秋冬在合作社蔬菜基地务工,每天70元。还有流转土地带来的租金和分红。2018年,两家茶企一共发了400万元务工费,今年合作社已发务工费6万元。“一年两三万元是有保障的。”侯海碧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贵州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2018年全省玉米替代产业实现亩均增收3079元,帮助45万贫困农户实现增收,户均增收8296元。去年,田坎村的玉米只剩下300亩,人均年收入达9800元,其中产业增收比重达1/3。曾被列为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的田坎村,迈过了贫困这道“坎”!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6日 06 版)

(责编:孝金波、申亚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