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黄立:希望“中国心”能早日进中国船舶

2019年07月13日16:04 |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小字号

工作中的黄立。 采访单位供图

人民网上海7月13日电 金属细框的眼镜,干净利落的短发,乍见记者,她笑得眉眼盈盈成一条细线,随意地问过好之后,便如闲聊般说起自己的日常:“我住闵行区那边,作为郊区人民,要不是非来不可,我都很少进城。”

这位亲切的“邻家阿姨”,名叫黄立,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了多型柴油机国产化研制科研项目,在整机总体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样机研制、试验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明年就是她在工作中与柴油机为伴的第30个年头,说到心愿,黄立说:“我就希望‘中国心’,能早日进‘中国船舶’。”

-强机梦,始于军工大院

黄立出生于军工家庭,从小就是在大院里跑着跳着长大的孩子,父母也好,接触的邻家长辈也罢,都是老一辈军工人,就连住的家属楼编号也和父母工作的车间号码一致。受环境影响,也或许天生便与机械有着不解之缘,高中毕业之后,与大多数女同学的选择相反,闲暇时喜欢游泳打球、三大球无一不通的黄立,坚定地报考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毕业时服从国家分配,进了河南柴油机公司。

回忆当初,黄立说,“正是那段时间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当年,中国内燃机技术基础薄弱,大部分船用柴油机都是引进国外专利许可证生产,整个行业长期受制于人,经常遭遇外方“卡脖子”的困境。作为一名柴油机科研人员,黄立见证了国家依靠国外引进,却始终无法掌握动力核心技术的过程,深感痛心之余,更意识到,自主研发船用柴油机既是必行之路——也是一条充满质疑和挑战的未知之途。

“柴油机是船舶的动力装备,相当于人的心脏。自主创新,这是我们这一代柴油机人的使命!”

“晚上睡觉就怕电话响”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柴油机,七一一所责无旁贷。项目在2014年底启动后,研究所内实行24小时轮班制,“晚上10点之后,整个工作区基本就只有我们团队的灯还亮着”;2019年春节休息的五天,是团队员工们五年里休过的最长节假。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黄立需要做到手机充电宝不离身,24小时随叫随到,“尤其是项目关键技术突破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都怕听见电话响,那一瞬间心都揪起来了,”黄立回忆说,连着好几个月,她平均每天只有不足四小时的睡眠,“只是凭着一股劲儿撑着。”

柴油机产品的研发需要深入实地进行产品试验,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黄立,也必须面对高分贝噪音和灼热机舱温度的考验。即便设置了隔声罩、配备了耳塞,入耳的噪音还是非常高,黄立说,她和所里同事们的听力或多或少都有些损。

2018年3月,柴油机出现拉缸问题,项目处于停摆,黄立和她的团队把机器拆装了数遍,并请国内专家“会诊”,最终锁定问题。回忆起那段经历,黄立说,那是一段最煎熬的时光。

好在,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项目进入最后阶段,“未来指日可期!”黄立笑着说。

黄立近照。采访单位供图

军工人,总有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

“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带动全行业发展,这份责任很重。”谈及缘何能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坚持下来,黄立不自觉地坐正了身子,然后缓缓道,“可能就是因为责任重,我总有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在。”

正如小时候父母辈作为老一代军工人始终挂在嘴边的“报国、忠诚、奉献”精神一般,黄立始终觉得,军工人身上不只有一个“个体”的我,还凝聚着整个国家的“大我”。七一一研究所又名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这份建所时的初心,牢牢地印在黄立身上。

黄立所在的七一一所研发中心有近300名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2岁。已然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她面对年轻人,既有殷切希冀,也有为长辈的爱护与关怀。样机点火当日一次试点成功,她激动地在工作群里给大家发红包。“我现在就希望看着他们赶快成长起来,像我们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一样,继续把自主研发这条路走下去,希望我们的‘中国心’能早日装进‘中国船舶’!” (姜泓冰 林珺瑶)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