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见证七十载·草原新发展】乌兰牧骑:永远活跃在牧民中间的文艺轻骑兵

张春贵
2019年10月22日20:5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先后成立了数十支乌兰牧骑演出团队,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他们一般人员不多,行动便捷,随时随地都能为群众演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对于活跃牧区群众文化生活、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见证七十载·草原新发展”线下走访团来到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建队于1959年,是全区建队较早的乌兰牧骑之一,曾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区十佳乌兰牧骑”。今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赤峰时对乌兰牧骑工作再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不忘初心、扎根基层,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群众”。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所获荣誉

乌兰牧骑演员们为走访团倾情演绎了蒙古特色的顶碗舞、呼麦、长调和格斯尔说唱。

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顶碗舞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独特的民歌唱法,歌手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形成雄浑优美的旋律。

赤峰市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萨(斯)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数百年传统,历史上形成了聚合史诗演述、神话传说、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格萨(斯)尔》活态文化体系。巴林格斯尔传承人金巴扎木苏于2018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称号的《格萨(斯)尔》非遗传承人。

民间艺人们为走访团演绎《格萨(斯)尔》说唱(右起第四位是金巴扎木苏)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今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

有了法律保障,乌兰牧骑将踏上文艺文明服务新里程,乌兰牧骑的旗帜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草原深处!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巡演车辆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