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谈梁晓声小说创作

陈耀辉
2020年01月24日04: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同年代都有优秀作品生动描绘时代画卷,为时代树立精神丰碑。在现实题材创作这条主线上,作家梁晓声以沁润广原厚土的笔墨雕刻人物、描绘家国、激励人心。

  文学关注人民,需要作家具有强烈人文情怀。梁晓声对人性向善向美的理解源于家教。一个作家接受的直接而感性的家庭教育,比如淳朴的家风,对写作大有裨益。在读书这件事上,母亲对梁晓声是“绝对的好”,对于让他买家用后剩下的钱,母亲总是说“你留着吧!”于是,梁晓声就拿钱去书铺看书。文字是轻的,思想是重的,除了有字的书,还有人生这本无字书。古人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父母用朴素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梁晓声的创作。

  文学关注现实,需要作家洞悉时代,深入理解生活。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为知青代言”是梁晓声的写作初衷,人生阅历与文学积累促成作品“爆发”。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获得各类奖项,并陆续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今夜有暴风雪》成为知青文学代表作品。他的笔墨展现一段真实岁月,刻画浓厚英雄情结,影响并感动众多读者。梁晓声对自己这一阶段创作的评价是“值得”。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返回城市,知青们用青春拥抱土地和人民。他们中不少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了意志和品格,逐渐走向成熟,具有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梁晓声用文学描写他们、塑造他们,写出知青群体心声。用文学作品反映人民所思、所想、所感,实现这样的价值,是一个作家对时代和生活的最好回馈。

  优秀作家能够在对人民与现实的关注中,激发创作灵感,让作品立足平凡,有道义有担当,有筋骨有温度,这也是梁晓声文学创作的精神线索。以35岁为界,在创作大量知青题材作品后,梁晓声将笔触聚焦更广大百姓群体,他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这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去年8月,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讲述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将理想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被称为“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通过对一个工人家庭的子女及其周围朋友几十年人生历程的展示,在沧桑世事中构建温暖维度,透视50年来中国百姓生活的发展变迁,其中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包含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苦奋斗。70岁的梁晓声,重新回到原点,以纯粹的文学创作记录时代变迁中的人们,发现每一扇门后面的故事。不同时代镌刻不同人群的生活史,这不仅是文学的来源,更是文学应该挖掘的富矿。梁晓声所做的,就是把那些人和事从生活中打捞出来,对朴素记忆重新整合提炼,使读者看到生活的广度和历史的宽度。

  无论是近年的《人世间》,还是早年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作品的“命运”都说明,文学只有关注人民命运,才能肩负起描写人性向善的责任,才能用温润的文字、坚毅的精神、深刻的思想观照生活、叩问人心、启迪智慧。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4日 08 版)
(责编:冯粒、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