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赤子心 八方驰援抗疫情(人民眼·打好湖北保卫战)
|
2月17日凌晨,空军出动3型8架运输机,第四次向武汉空运676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一批医疗物资。
“继续根据需要从全国调派医务人员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军地医务工作者闻令而动,义无反顾奔赴湖北,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据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29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系统已经派出3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
一封封摁下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张张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一篇篇以生命守护生命的“战地日记”……驰援湖北和武汉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当地广大医务人员一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让我们走近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倾听白衣战士的无畏、坚韧和奉献,感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解放军医疗队员
“疫情当前,誓死不退”
本报记者 鲜 敢
2月17日,是“防疫老兵”张丽敏到武汉的第二十四天。
她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2008年参加抗震救灾,2014年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
1月24日,除夕夜,一道急令,来不及跟家人道别,张丽敏便踏上征程。
“17年前,你勇赴小汤山,那时我还是你未婚夫,等你回来;这个除夕夜,你再次奉命出征,我和女儿等你凯旋。”得知妻子前往武汉的消息,丈夫喻锐发来信息。
张丽敏现在的岗位,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负责病区60位患者和43名医护人员的保障事务。“大到仪器设施,小到笔芯纸张,还有每天消耗的大量防护物资,容不得一点马虎。”
火神山医院编设床位1000张,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在此承担医疗救治任务。他们中,有不少人曾参加抗击非典、援非抗埃等任务,具有丰富的传染病救治经验。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疫情当前,誓死不退!”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马凌的话掷地有声。
每天夜里2点到5点,马凌都要到重症监护室病房值班。记者采访时,27号床的患者刚在一小时前被抢救过来,但心率一直降不下来。如果病人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会引发心力衰竭。马凌和同事们想了不少办法,虽然患者情况有所好转,但还需密切关注,以便找到心率过快的原因。
为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火神山医院在医疗、护理、保障等方面推出33项超常措施,探索“一人一策”个性化诊治方式、重大病情专家组“一锤定音”会诊方式。
截至2月17日24时,火神山医院重症患者状况基本稳定,部分危重患者状况有所好转,已有5批共26名患者康复出院。
“我们坚决落实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要求,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要求,努力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说。
截至2月17日,军队已累计派出4000余名医护人员,承担武汉多所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
北京医疗队员
“各方面恢复好,才能放心出院”
本报记者 魏 薇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丁新民,在北京医疗队里算是“叔叔辈”的。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自1月27日22时30分到达武汉投入战“疫”以来,他已在这里坚守了20余天。
1月29日,经过培训的丁新民和同事们进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正式接诊。
15时33分,收治首位患者。“吸空气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仅为70%左右,不能下床活动,处于病重状态,需要马上进行紧急处理。”面罩给氧、补液、药物治疗……丁新民和同事抢救了半小时,患者的病情才平稳下来。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们相继救治了12位患者。
穿着厚实的防护服,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从隔离病区出来的医务人员“一大瓶饮料,咕咚咕咚,几口就能喝完”。
有一天,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丁新民身着防护服、头套上写着“有事找我”的照片在网上热传。
“其实是无心之举,只是为了工作方便。”丁新民解释说,“进入隔离病区之前,有位当地护士询问发生突发事件找谁好,大家都穿了防护服难以辨认。我说我是带队的,有事找我。”
就是这4个字,让很多病患感到宽慰。“虽然看不清丁医生的脸,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心里就觉得很踏实。”一位患者说。
2月13日,赴武汉第十八天,丁新民所在病区有3名患者出院。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他们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康复情况良好。临别时,一位患者给了丁新民一个大大的拥抱。
丁新民说,患者出院标准把控得很严,“各方面恢复好,才能放心出院”。
截至2月17日9时,北京医疗队负责的3个病区累计收治患者214例,出院6例;在院患者144例,其中重症117例。
这些天,让丁新民感动的是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大家相互鼓劲,彼此监督防护有没有做好,关心家里有没有困难,很温暖。”
13岁的女儿给丁新民画了一幅画:两只大大的手触碰在一起,正中间写着“众志成城”4个字。女儿这样解释说:“医务人员拉着病人,大家众志成城,一定能早日胜利!”
辽宁医疗队员
“一定全力以赴,敬佑生命”
本报记者 刘洪超
2月13日深夜2时29分,作为辽宁对口支援湖北襄阳医疗队首批队员,李国福和82名同事抵达襄阳。随机抵达的,还有350多箱紧缺的医疗物资、4台呼吸机、14台高流量氧疗机。
3个多小时后,他和团队就出现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逐个病房了解情况。这里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10人、疑似患者360人。
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李国福建议按“三区两通道”要求迅速改造病区,即设立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对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实行分区隔离治疗。
这边,施工队在紧锣密鼓地改造;另一边,医疗队则有条不紊地进行整合。
“经过协商,按照新流程组建重症医学科,由盛京医院医疗队专家负责,全力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来自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刘学勇表示,“我们还承担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体外膜肺氧合团队的组建和培训工作,根据医院需要援助呼吸机、深部治疗仪等高端设备。”
在东津院区,辽宁医疗队带来的远程会诊设备即将安装完成。李国福说:“这样我们随时可以跟沈阳的医疗团队进行远程会诊,可以整合更多科室的专家队伍,提供全方位保障。”
16日晚8时,辽宁医疗队员进入改造后的重症隔离病房。
“重症室的患者病情重、发展快,我们救助的一位60多岁的患者,发热4天后病情加重,经过呼吸机治疗后,仍然不能维持氧合。我们准备再次进行体外膜肺氧合的治疗。”李国福说,医护人员实行轮班制,保证24小时连续动态监控和治疗。
“身为医生,心里必须始终想着病人。我们一定全力以赴,敬佑生命!”李国福通过视频给记者展示这次前来襄阳的登机牌,“坐飞机这么多次,这是我唯一想珍藏的登机牌。”上面没有乘客姓名,也无身份信息,只有一个目的地——襄阳。
2月14日晚,辽宁第二批对口支援湖北襄阳医疗队233名队员出征;17日,第三批医疗队100名队员启程。
江苏医疗队员
“满脑子就俩字:救治”
本报记者 申 琳
24张病床,每天都是满的。这里是湖北黄石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重症病房,黄石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重点战场。
“救治了多少病人?真记不得了!”牛常明,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队员,这几天连轴转,“大家满脑子就俩字:救治!”
41岁的牛常明是南京医科大学二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疫情发生后多次请战赴湖北。“如果说每个医护人员都是战士,重症医护就是特种兵,我们都要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抵达黄石后,牛常明被安排到重症病房工作。每日摸排患者病情,制定、调整治疗方案……被防护服裹得严实,牛常明时常感到呼吸不畅、干渴难耐,但他坚持跟每个患者充分沟通。见到新入院的患者,他第一句话总是:“您好,我是江苏来的医生,大家一起努力!”
“重症病房的患者,精神状态很重要,救治过程中一定要给他们鼓励和信心。”牛常明说,很多患者也感动着他。有位老者,本来可以转入治疗条件好些的病房,但他谢绝了。“现在跟我同病房的小伙子,平时给我端水打饭,什么事情都照料着我。这里挺好,就在这里治吧。”
离牛常明不远的病区,他的同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冯旰珠也在紧张工作。56岁的冯旰珠,报名支援黄石时一点没犹豫,“17年前,我报名赶赴内蒙古支援抗击非典。那时年轻,现在我更有经验。”
2月15日,江苏医疗队的6名医生和10多名护士接管了黄石市阳新县人民医院重症病房。“我们每天逐个分析患者情况,制定、调整治疗方案。”医疗队队员吕锋介绍,目前正在救治的16名患者,有10人病情趋于稳定或改善。
2月10日18时确定名单,11日310人的队伍集结完毕,连夜出发。江苏对口支援黄石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鲁翔介绍,医疗队员来自全省58家医疗机构,多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年龄最大的已经60岁。
山东医疗队员
“患者的笑容,就是奋战的动力”
本报记者 侯琳良
2月12日下午,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重症病房,8名山东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为患者范先生唱起生日歌,送上诚挚的祝福。
“医疗救治的同时,要给患者送上温暖、带去信心。”护士孙宪洁说,这位患者从普通病房转到重症病房,目前正通过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
孙宪洁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山东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以最快速度回到济南,支援武汉!”除夕晚上7点半,在山东莒南县过节的她接到单位电话。就在4个小时前,她才结束值班,5年来第一次到婆婆家吃年夜饭。正月初一回到济南当天,她即随山东医疗队奔赴黄冈。
这是一次难以忘怀的集体出征:138名医疗队员,从1月24日除夕夜接到通知起,不到24小时就集结完毕。
第一天上夜班的情形,孙宪洁记忆犹新,患者求助的迫切眼神,让自己和同事们深受触动。
重症病房里的患者没有家人陪护,孙宪洁和两名护士每天要为40多名患者吸氧、输液、发药、雾化治疗,还要给患者送饭、打水、协助大小便。在病人眼里,她们就是“全能战士”。
如今,孙宪洁仍奋战在一线。一批批来自家乡的战友也在持续增援,截至2月17日,山东省已累计向黄冈派出574名医疗队员,治愈当地患者108人。
“谢谢你!山东人”,近日,一位躺在病床上的黄冈患者,在一张纸上写下这几个字。戴着口罩的她眼角含笑,身旁就是山东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这张照片在山东医疗队员的微信朋友圈刷屏。
“对我们来讲,患者的笑容,就是奋战的动力。”孙宪洁轻柔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你好,请不要怪我替你把衣服洗了。” 2月14日,孙宪洁下夜班回到住地,看到房间桌子上放了一张服务员写的便条。瞬间,疲惫的她眼眶湿润,“爱是守望相助,携手前行。”
重庆医疗队员
“携手并肩,打赢这场仗”
本报记者 蒋云龙
熊恩平走进病房时,21床的老人正在拍打胸口,双手力度逐渐减弱。一旁的仪器显示,血氧饱和度已从常人的95%以上掉到75%以下,患者缺氧严重。
熊恩平赶紧呼叫医生,同时快步上前,检查呼吸机和氧气瓶后,把老人的枕头往下挪,让他能抬起头,打开气道。
老人精神紧张,大口喘气。熊恩平轻言慢语安抚,并指导他逐渐调整呼吸。“呼气、吸气,呼气、吸气……”经过10多分钟抢救,老人脱离危险。
21床的患者已年过八旬,还患有慢性心功能衰竭。在隔离病区,医生都对他重点关注,发现他稍有胸闷气喘,就立刻采取措施。住了半个多月,这样的紧急救治发生了10多次。
抢救老人过后,熊恩平浑身是汗,同事赶紧过来顶替。熊恩平坐在板凳上,许久才缓过劲来。身着防护服,要连续工作6个小时甚至更久,浑身湿了干、干了又湿。
这里是湖北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熊恩平是重庆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来此支援已经近一个月。
“除夕报名,正月初二出发,初三凌晨4点抵达孝感。”熊恩平说,他们接管了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层楼的病房,收治了17名病人。截至2月17日,重庆共派出814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其中343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孝感抗击疫情第一线,与孝感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奋战。“携手并肩,打赢这场仗。”
针对救治中遇到的问题,熊恩平和队友们想了不少办法。目前的抗病毒药效果好,但是味苦、刺激肠胃,有病人不愿意吃药。“我们就自制中药热奄包,加热外用,可缓解肠胃不适。”熊恩平说。
“可别小看了这些药包,21床的老人用了之后能吃下饭了。”熊恩平介绍,此前,老人已经很难进食,只能靠输营养液来维持。其他病人的不适也多有缓解。
前两天,又有3名患者治愈出院。其中一位大姐在一封信中写道:“希望重庆所有一线医护人员健健康康,早日和亲人团聚。孝感人民感谢你们。”
图片说明:
图①: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病房,护士在防护服上临时记录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高 翔摄(新华社发)
图②: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江苏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病情。
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图③:福建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在出征的机舱里鼓劲加油。
邵玉姿 余杉芳摄影报道
图④:山东医疗队护士孙宪洁(右)与即将出院的患者合影。
刘巧英摄(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9日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