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院感”,为方舱医院保驾护航

陈远丁 王欲然
2020年03月20日11:25 |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小字号

武汉洪山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内部 韩基琛摄

“方舱医院?什么是方舱医院?”2月4日上午,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副总经理杨显利接到要带领队伍在3天之内立即改建一座方舱医院的任务时不禁问道。

“有图纸吗?没有。标准呢?不清楚。”几个小时后,杨显利带着紧急征调的工人们与业主方、政府方和医院方一同赶到现场后,得到的回答依旧让他一头雾水。

“总体规划要满足三区两通道、这里要加设一道门、空气流通要形成闭环......”方舱医院改建从选材到空间布局,所有人都要听从“院感”人员的指挥。

“院感”即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的工作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在基建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杨显利,头一次接触到这个职业。

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49名新冠肺炎患者出舱,武昌方舱医院在运行了35天后,宣告正式休舱。至此,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据统计,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方舱医院不仅治愈了1.2万余名新冠肺炎患者,还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能取得这个好成绩,离不开“院感”的保驾护航。近期,部分方舱医院执行院长、国家卫健委专家和一线医护人员告诉人民网记者,“院感”人员在方舱医院的改造和运行中,有效控制了医源性感染风险,为患者和医护工作者披上了一层坚不可破的铠甲。

为改建戴上“紧箍咒”

武汉同济医院院感科技师杨莉抵达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后,首个任务就是巡查基建,以确保改建后的方舱医院符合“三区两通道”的基本要求,且能做到“滴水不漏”。

“三区”即为缓冲区、污染区和清洁区,“两通道”系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这是传染病医院隔离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我们开舱相对较晚,优势在于硬件改建上已整体参照院感要求。”尽管如此,杨莉仍在接收患者前发现了问题。

“缓冲区与污染区间的墙板有裂缝,两区空气流通无法形成闭环,这将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杨莉与施工方立即补救。

贴封条、补漏洞,再微小的裂缝也要用尽办法堵住。刚解决完这一问题,杨莉又迎来新的挑战。

送餐人员的通道在哪儿?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总不能让他们送完餐后,带着病毒离开。“这是个大问题,需要做加法。”杨莉反复查看场馆,与业主方协商开设新通道。

“好不容易找到一条通道,但我看了后,当即决定迅速整改。”杨莉解释道,新开设的通道与污染区只有一道门,急需加设另一道门,以便形成缓冲区,隔绝空气流通。“送餐人员进入前,污染区的门须关闭;餐食放入缓冲区后,送餐员离开;工作人员对缓冲区消毒,把餐食取走;再对缓冲区消毒。”她解释说。

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背后却需要一套周密、复杂的院感操作流程,其目的只有一个,谁都不能在这里被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

“没办法,院感必须确保方舱医院改建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符合要求。”杨莉笑称自己在巡查时犹如“唐僧”,不停地对施工人员在改造方舱医院时念叨“紧箍咒”。

杨莉的这句自嘲,让杨显利深有体会,“我们建设方在承建方舱医院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抢时间、保床位,尽量多增加病床。但这与院感的要求存在偏差。”

“对院感人员而言,方舱医院的改建要以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为首要职责。”浙大二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国家卫健委专家陆群回忆说。她曾在巡视时发现,施工方将医护人员休整区规划在方舱医院内,这无疑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我当时要求,哪怕搭板房也要将休整区放到医院外,因为安全是最重要的。”

“医院基建和普通基建是不一样的。” 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晖表示,“我们考虑的是:第一,‘三区两通道'的设置要尽可能符合要求。第二,整体设计框架要具备医疗的基本功能。第三,保障患者的正常生活所需。在方舱医院施工前,我们就已这样规划了。”

有了院感人员的“紧箍咒”加持,改建后的方舱医院,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与医护人员受到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为医护加装“防护服”

如果说,方舱医院里的医护人员时刻都在与时间赛跑,捍卫患者生命,那么院感人员则是需要跑得更早的人。

协助完成方舱医院改建后,杨莉需要快速设计出院感流程,规范医护人员进出方舱、穿脱防护服、消杀等环节。

面对传染性强、治病率高的新冠肺炎病毒,医护人员的防护尤为重要,院感流程更要鸡蛋里挑骨头,容不得半点马虎。

“两个医护人员出舱通道,各设置4个缓冲间,共计8间。”“增加10面镜子,让医护人员脱防护服时能监视到自己是否接触到污染源。”“增设含氯消毒剂,全面清洁鞋面和鞋底。”“必须确保缓冲间内无人时,你才能进入。”“随手关门要牢记。”“为每个区域配置至少一台空气消毒剂。”“把普通生活垃圾桶换成脚踏式医疗垃圾桶。”“手消毒剂要随处可见。”......杨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院感流程需要注意的细节。

赶制出流程后,杨莉还要以防万一,反复推敲,实地演练。但时间不等人,留给杨莉的本来就不多。她还要将最重要的精力投入到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中。

为啥说最重要?举个例子就知道。

进驻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是来自不同省市的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比例不同、对院感防护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更是参差不齐。“外科出身的医护人员还能有意识地做好防护,但有些非重症科室出身的医护人员甚至不会正确佩戴口罩、穿脱防护服和使用消毒产品。”这些事儿令杨莉极为头疼。

“在与病毒搏斗的战场上,不允许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侥幸心理。每一道防护都要形成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为尽可能帮助每一名医疗队员快速熟悉防护技能,杨莉可以说是喊破了嗓子,跑断了腿。

“院感培训,至少也要两天时间。”杨莉认为,医疗队员最好经过全方位的培训和实地操作后,再进舱工作。

这一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院长章军建也感同身受。“武汉客厅方舱医院2月4日动工改建,原计划3天建成。我硬是多争取了一天时间,用来为各个医疗队做院感培训。”

在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15支医疗队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共收治了1760名患者,医护人员实现零感染。“这个成绩,与多出一天的院感培训密不可分。”章军建说。

“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在人手很紧张时,抽调人员从事院感工作;第二是实施全员培训,包括警务人员和保洁人员在内都要培训;第三是强化监督,确保行动时到位。现在回过头看,这三个举措有效保证了江汉方舱医院医护人员零感染。”孙晖如是说。

可以说,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将自己的身前交给患者,身后则托付给院感。披上院感人员加装的防护服,白衣天使更有信心。

武汉洪山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内部 韩基琛摄

方舱医院模式未来如何做到更好 专家们有话说

方舱医院是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催生出的“战地医院模式”,凝聚着智慧与力量。为更好地完善这种模式,方舱执行院长、院感专家从基建、院感、防护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容灾性”应成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国标

3月13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受访时指出,“今后在建设新的会展中心、体育馆、火车站等时,完全可以在空间布局、通风系统、相关设施接口上进行相关设计,做好预留,容灾性设计应成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国家标准。”

“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国家的一些公共设施缺乏容灾性的考虑。”孙晖反思道,此次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场馆改建方舱医院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建议今后大到电路、下水、广播、网络和空调系统,小至洗手间蹲位、盥洗室数量等都需要考虑到容灾性设计。

“比较难的是,这些场馆本身不具备医疗机构的基本功能,没有对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做出规划,这需要联合环保部门来应急处理,否则就会医疗垃圾堆积如山的现象。”陆群说。

根据在武汉体育中心、沌口两家方舱医院的承建经验,杨显利也提出:“今后在新建大型场馆时,用电系统要满足负荷要求,可采用双回路供电,还要有备用发电机。通风方面,建议按照感染区和非感染区划分,独立安装空调系统。化粪池前也要预留一个接口,以便接上医疗废水的处置池。”

“院感”人才储备较少,应形成专业学科

“非典”结束后,我国推动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在2006年颁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加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在实际过程中,各医院对院感领域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院感的专业化程度和人才队伍储备水平存在差异。

陆群指出,“国家2006年颁布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办法,要求至少每200-250张床应该配备一名专职的院感人员。但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是每100张床配备一个专职人员。我们院感人才储备的缺口太大了。”

她还表示,院感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医学院校没有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相关内容是分散在各学科中。“院感涉及到临床,又涉及到管理,因此就比较难定位,这是今后应该讨论的问题。”

对此,来自北京医院医感管理处的刘聚源也表示认同,“首先,不少医院里的院感人员都是转岗过来的,本身专业性就不足。其次,院感行业是综合性学科,没有一个对口的专业。与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专业都对口。院感相当于医院里的疾控中心,既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临床医学业务,还需承担科研任务。”

“院感这个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得到重视。”杨莉直言,目前北京和上海的部分医学院校虽然增加了院感的相关课程,但并未形成系统性专业学科。

医护人员需科学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就算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也正值流感流行季节。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好口罩。”陆群认为,武汉早期医护人员被感染,与标准预防执行程度有关。

根据对流行病学的认识,陆群所在的浙江二院提前部署,全院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全部佩戴了外科口罩,并参与了防控流感的院感培训。“这一点,我们好像比武汉做得要早。”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情况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他们的防护意识比其它科室的医护人员要强,这也与标准预防有关系。”陆群说,标准预防,就是应对不同风险做出不同程度的防护,包括安全注射、手卫生,佩戴口罩等。这个标准需要所有医护人员所熟知。

“平时,我们会督促医护人员注重防护,但往往得不到有效地反馈。”杨莉说,以手卫生为例,院感人员制定了一套监测报告。但从反馈数据看,很少有医护人员会按照流程执行手卫生操作。另外,她还在方舱医院工作中,发现有医护人员存在防护过当的问题,比如佩戴三层口罩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防护,反而会给医护工作带来影响。“希望这次疫情过后,医护人员可以重视院感工作,科学地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掌握院感技能是出于对患者和自身的安全负责。”陆群说,当标准预防变为一种习惯,再遇到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疫情,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每发生一次疫情,对院感来说,如同都上了一课。”陆群总结说。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