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侧深施肥、智慧农业等新技术在黑土地生根发芽

“种地靠技术,绝对有奔头”

本报记者  王  浩
2020年08月21日05: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三江平原“绿浪”翻滚,水稻抽穗扬花。“瞧,穗长得多壮,今年预计亩产能超1200斤。咱种的绿色水稻,市场上可受欢迎了。”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张景会声音洪亮。

  张景会的底气来自于科技。这几年,农场推广的侧深施肥、智慧农业等新技术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侧深施肥技术让每亩水稻减肥10%、增产8%

  种地靠技术,种了25年水稻,张景会认这个理儿,“找同行、访专家,摸索新技术,咱就没断过。”

  前些年,收购商来收粮,好稻子开价高,张景会寻思走绿色路子,没想到遇到难题。张景会说,“施肥咋样能省,门道不少。以前施肥不讲究,靠感觉抛撒,一垧地能‘吃’1000多斤肥,减肥哪能那么容易?”

  “减肥减药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但研发应用难、推广难。”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介绍,“施肥技术涉及农资、农机、农艺等链条,农业部门鼓励相关部门和企业整合资源,集成技术,引领示范。”

  从2013年开始,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与黑龙江农垦携手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研发缓释肥料,推广施肥插秧一体化农机,实现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全链条服务,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新技术。

  插秧机缓缓前行,边插秧、边施肥,肥料精准地送到秧苗根部侧方的3—5厘米处。“这就像是把肥料‘喂到嘴边’,水稻能吃多少咱就施多少。”张景会说,“这么施肥,两本账都算得来。”

  先算“增收账”:施肥次数三合一,省了人工;精准施肥,每亩地少用化肥4公斤。营养吸收好,水稻生长期提前,每亩还能多收60多斤粮,增收80元左右。

  再算“生态账”:从一大片到一条线,施肥方式一变,让黑土重焕生机。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介绍,过去地欠了撒肥,地越来越馋,土越来越硬。如今,黑土“吃”得营养,又变得油亮松软。

  “侧深施肥技术让水稻株高、分蘖、出米率等均比常规施肥方式更高。截至目前,这项技术在建三江的推广面积已达500万亩,每亩水稻减肥约10%、产量增加约8%。”中化农业副总裁马跃介绍。

  好稻子有好身价,数据成了新“农资”

  “说起来可神了,卫星8天一趟,从农场天上过,谁家水稻长得不好,手机很快就能收到提醒。”说起互联网种地,张景会一脸兴奋。

  走进七星农场的大数据中心,高清屏幕能实时“盯”着水稻生产情况。“叶子纹路、爬在上面的小虫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七星农场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介绍。“卫星遥感定位地块、摄像头直接锁定秧苗,坐在办公室里就制定好了植保方案。”

  “眼睛”都在地里。水稻田里安装有摄像头、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气温、湿度、墒情和作物生长情况。“种地从面朝黄土变成了看屏幕、算数据,每亩种地成本平均节省200元。”孟庆山说。

  物联网、大数据、无人农机……大田种植业物联网平台项目在农场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接”入网中。七星农场种植大户闫春江感慨,“过去挽裤腿、扛锄头,现在点鼠标、看手机。除了田管外,现在连买农资、领补贴、贷款都能在手机上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新技术让好稻子有了好身价。“咱的水稻闻起来香,吃起来糯,可过去知道的人不多,卖不上好价钱。”张景会说,一根网线把田头和餐桌连起来,大米注册了品牌,贴上二维码,穿上包装盒,价格涨了,300亩有机水稻,亩均效益突破1100元。

  从老耕牛到“大铁牛”,从“种地看天”到高产稳产,从手挑肩扛到网络信息技术,张景会由衷感慨,“种地靠技术,绝对有奔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1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