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社会·法治

能人返乡 带富一方(经济新方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甘肃省岷县脱贫致富见闻

本报记者 付 文
2020年11月27日08: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核心阅读

  甘肃省政府21日宣布,镇原县、岷县等8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甘肃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昔日苦瘠甲于天下,今朝生活甘味绵长。家乡面貌日新月异,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政策扶持保障,吸引了一批在外闯荡打拼的“能人”,他们携手乡亲共同奔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从衣着光鲜的风电企业总经理助理,变成天天和中药材、贫困户打交道的电商老板,回到甘肃岷县农村老家创业6年来,李爱军一路摸爬滚打、快速成长——

  从最初3个合伙人,壮大为78人的创业团队、3家企业,扶贫车间就业农户上百人,其中16名贫困户直接就业,37名贫困户入股。

  放下城里红火的生意,回到农村。在甘肃,返乡创业的“能人”越来越多。在外闯荡打拼后,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为家乡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产业。同时,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对故土、乡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了解本地的优势与短板,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他们的激发和带动下,乡亲们振兴家乡的动力更足了。

  看好前景,返乡创业就业

  从城市回到农村,除了一腔干事创业的热血,更多的是看好家乡未来的信心,是发展故乡、带富一方的情怀。

  今年32岁的李爱军,老家在岷县西寨镇上三族村。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风电企业工作。仅仅4年,就从车间工人晋升为总经理助理。

  6年前,李爱军回家探亲时发现,全县只有三五家淘宝店铺,还都是家庭作坊式经营,而且单打独斗、彼此互不往来。深思熟虑后,李爱军辞去工作,和两个伙伴成立了当时定西市唯一一家天猫旗舰店——聚和泰旗舰店,主要销售岷县黄芪、当归、党参以及土蜂蜜、野生羊肚菌等特产。

  岷县是我国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产区,品质极佳。但受限于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农民种植的药材,主要卖给药材贩子,获益并不明显。李爱军预感,当地优质中药材资源如能插上电商翅膀,一定大有可为。

  4个月后,他通过一次促销活动,2天就卖出了6000多份黄芪片,让农户直接增收1万多元。由此,越来越多农户开始为他供货。

  2019年,该公司发送包裹90多万件,销售额超7000万元;今年,目前已经发送包裹130多万件,销售额有望增加1500多万元。“合作社每月能多收入5000元至1万元,分到贫困户头上,每户每月多收入500元左右。”李爱军说。

  岷县茶埠镇大竜村,海拔高,到处是石头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全村354户中,贫困户就有164户,过去贫困人口多、程度深。土地里刨不出营生,邱富文早年就跑出大山,从打工一步步干到承包建筑工程的包工头。

  四五年前,村里两委班子不健全,镇党委劝说邱富文回村,带领大家伙儿一起干。邱富文接下了这份重托,回到村里干村委会主任。

  生意不做,回村忙脱贫,有人对他的选择不理解。“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竜村人,自己过好了,就想反哺家乡。”邱富文说,只要找对产业路子,大竜村一定能富起来。

  抱团发展,夯实产业根基

  2015年起,李爱军的网店经营逐渐步入正轨。实实在在的增收,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电商带来的好处,不少人也有意开网店。在当地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李爱军成立了和泰电商众创空间,为草根电商创业者提供场地、货源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开设店铺。

  这样做,会不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李爱军可不这么想:“一家企业做得再好,效果也是有限的。只有抱团发展,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才能把本地农特产品做成品牌,把产业做大做强。”

  经营中,李爱军发现货源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他引导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按照标准化种植模式生产。

  截至目前,李爱军已与8个合作社签订种植、购销协议,同时延伸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形成了“电商+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既能保证药材可追溯,又通过合作社、扶贫车间,吸收本地贫困户就业,从而实现长久、稳定的盈利模式。

  邱富文也认为,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很难脱贫,必须依靠上规模的产业。他牵头成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一起发展。

  从2018年7月开始,邱富文就背着药材全国各地跑市场。上海、北京、陕西、重庆、四川……他四处奔波,找市场、找渠道。目前,合作社已和不少企业建立长期业务合作关系,订单越来越多,产品种类也日趋丰富。

  从不愿意加入到主动加入,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6个合伙人发展到现在的536户,其中贫困户就有312户。合作社发展越来越规范化、专业化,开始步入“订单农业”模式,按需生产。

  打通产业链,农户、合作社、企业抱团取暖,原本产业基础薄弱的偏远农村,有了发展后劲。

  政策保障,提供给力支持

  返乡创业,并非一路平坦。

  对行情不了解,药材切片技术水平不高……一开始,邱富文合作社的药材,价格贵了没人要,低了又折本;卖不出去,只能把整车药材拉回合作社。头一年,合作社的社员,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通过网络卖货,药材从产地、农户直达买家,减少中间环节,对农户、消费者而言是双赢。可最初推广并不顺利。李爱军费尽口舌,好不容易跟5户农民约定,网店有订单后,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拿货。但因为欠缺运营经验,初始阶段订单有限,导致一名合伙人退出,部分农户也终止合作。

  对于困难,企业自身能解决的,要咬牙克服;无法解决的,政府就要“拉一把”。

  2018年,甘肃出台《关于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施方案》,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给予金融支持。陇南市礼县对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的返乡人员等,给予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的小微企业,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

  在李爱军的网店里,现在有2名大学生主播。“她们月平均工资4000元左右,得益于省里的大学生到企业服务补助项目,其中有1500元补贴是省财政专项资金支付。”李爱军说。

  此外,甘肃还加大返乡创业精准招商力度,加强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推进返乡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7日 02 版)
(责编:申璐(实习生)、孝金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