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投票时间:2018年3月22日--3月29日
最终结果将于4月12日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揭晓,敬请期待!
1、案例名称
北京:腾讯慧眼助力北京法院诉讼服务
2、参评单位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3、案例简介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北京法院诉讼服务”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推出的线上诉讼服务渠道,涵盖20多项服务功能,内容涵盖了审判流程、便民服务、法院信息等全流程各个方面。自此,公众可以通过微信,一站式获得法律资讯,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和使用司法公开渠道。
腾讯慧眼作为北京地区法院唯一身份认证入口,为北京市三级法院提供服务,服务涵盖全国在北京打官司的诉讼人和律师。微信诉讼服务的开通,是北京高法践行司法为民,拓展线上诉讼服务的具体体现。此次,北京高法与腾讯公司合作,借助腾讯慧眼等高科技手段,共同打造高效、便捷、同质、亲和的诉讼服务工作机制。
4、案例解决行业痛点
有用户恶意使用他人证件注册,注册后可查阅他人的案件隐私信息。如果联系法官提出撤诉申请等要求,将对他人造成不可预计的结果,对法院带来非常不利的社会影响。腾讯慧眼是基于腾讯自研的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大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打造的人工智能实名核身解决方案。腾讯慧眼支持多接口、多行业、多渠道、多场景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实现身份和场景、老百姓和政务服务的连接,解决在线政务的“核验关”。
腾讯慧眼将辨识用户真伪:即将人脸信息和身份证件进行全方位比对,确认无误后才能通过验证。
目前,这双充满科技力量的“慧眼”已经应用在100多项政务的身份核实服务上, 只有通过了腾讯慧眼的验证,用户才可以关联案件,查看具体案件进程信息,递交材料和接收诉讼文书等。用户也不用担心信息安全的问题,所有的个人信息仅限于北京法院诉讼使用。
5、案例应用范围
微信诉讼服务融入服务互动功能,让公众可以通过微信一站式获得法律资讯,更加便捷的全面了解和使用司法公开的各种渠道。微信诉讼服务为当事人及律师提供诉讼咨询与答疑、微信预约立案、文书送达、案件查询、查阅卷宗、联系法官、投诉建议等服务。使用场景:总共提供三个主菜单-司法公开、诉讼服务、我的案件。其中司法公开、诉讼服务是公开的,不需要注册即可阅览。我的案件需要先进行登录,已有审判信息网及微信账户的用户可直接登录,如没有账户,则需要注册。注册信息填写完毕并提交后,提示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人脸识别)。认证成功后,可使用“我的案件”全部功能,比如查看案件详情、接收送达文书、联系法官、申请阅卷、投诉建议等。如果用户不进行实名认证,那以上功能都不能使用。
6、案例应用场景
使用场景:当事人想查阅“我的案件”功能模块时,系统会提示登录。如果已有账号可以直接登录。如没有账号,组需要注册。注册信息填写完毕并提交后,提示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当事人需要提交身份证正反面照片,通过OCR技术提取姓名和证件号后,与公安库信息进行比对,通过后将进行人脸活体检测,认证成功后,继续校验注册的身份证号与提交实名认证的身份证号是否一致。通过三重验证后,可使用“我的案件”全部功能,比如查看案件详情、接收送达文书、联系法官、申请阅卷、投诉建议等。如果用户不进行实名认证,那以上功能都不能使用。
7、案例核心优势
核实当事人身份,主要是确认注册人为案件当事人本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公安部率先打通“数据共享”,由公安部提供“人员库”对当事人提供的证件信息进行真伪校验。当事人注册后利用腾讯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实名认证,认证成功率可达98%。再有,服务号中的“文书送达”服务通过引入数字认证的信手书电子签名技术,一方面实现了对使用者真实身份的鉴别,同时也对使用者签发的电子文书进行了签名,保证了文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服务号中当事人的隐私数据,统一在法院政务外网与法院内网间流转,即满足当事人查看案件的需求,又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北京法院诉讼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助力达成“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办成事”的目标。
8、案例实施成果
北京法院年度新收案件逐年增加。2015年,新收案件为60.1万件,2016年为65万件。而今天的市高院报告中显示,去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已经达到769817件,结案774618件,这个数字比2012年分别上升86.3%、89.1%。为了满足当事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北京法院陆续为当事人提供多渠道的诉讼服务。审判信息网、诉服大厅自助诉讼服务终端、12368语音咨询服务等。今年推出了微信诉讼服务号,通过腾讯人脸识别技术,解决了当事人身份认证的痛点。通过实名认证后,北京法院诉讼服务号为当事人提供了更为安全便利的诉讼服务,减少当事人往来法院次数,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9、案例社会价值及影响力
2015年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后,北京法院借助信息化技术成果,设立微诉服平台,提供诉讼指南、预约法官、案件查询等诉讼服务,使社会公众通过指尖的滑动就可以享受到快速、准确、便捷的静态信息和动态服务。为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给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个性化诉讼服务,增强社会公众与人民法院之间的互动性,按照市高级法院杨万明院长的指示,在市高级法院信息技术部门和各技术合作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市高级法院诉服办积极探索诉讼服务工作新路径,创设北京法院诉讼服务微信公众号,包括3大栏目20余项服务功能,能够有效满足除庭审之外的一切诉讼事务的需要。
公众号的开发设计坚持诉讼服务需求导向,立足当前社会公众经常使用的北京法院各对外服务平台的功能,整合分类、融会贯通、内外对接,引入以数字认证技术为核心的安全保障体系,真正在移动互联互通时代,让社会公众用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参与诉讼活动,做到“一号在手,诉讼不愁”。
10、案例未来规划
北京法院院长杨万明对未来五年的法院总体工作思路进行了展望。他说,将继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判队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惩治非法集资、侵占扶贫款、污染环境等违法犯罪。依法审理涉“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涉冬奥会冬残奥会、涉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的案件,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顺利实施。
同时,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落实律师刑事辩护全覆盖。大力推进电子诉讼和互联网审判,与市政法办案智能管理系统深度对接,实现信息技术与审判业务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