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民”思变看宁德脱贫攻坚【3】

“莲峰三村”村村通道路。东南网记者 陈翊群 摄
大山,有了通途路
也就是在1999年,《闽东日报》的一名记者到田中村采访,看到有些村民以稻草当床垫,盖着一团破棉絮,不少村民家中还吃着野菜拌地瓜粉,“距离城关十来公里的行政村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农户在贫困惨境中苦苦挣扎。”闽东日报记者深入调查后,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内参报送给省政府领导。
2000年,“莲峰三村”迎来了摆脱贫困的曙光。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批示和关心下,省扶贫办、省老区办深入“莲峰三村”调查,随后省里下拨部分资金启动公路建设。自此筹建莲峰公路一事,被重点提上了宁德市、蕉城区政府工作议程。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莲峰三村”体现的淋淋尽致。历经三年,一条莲峰公路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梦想,冲破大山的阻碍,为“莲峰三村”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地基础。2003年8月宁德市区通往“莲峰三村”的16公里乡村公路修通,圆了几代山区人的梦想。莲峰三村与宁德城区的距离也瞬间拉近。
“以前路没通,我们挑柴片下山卖完再回来,天已黑了。路通后,我们把种的菜运下山卖,再回村里还可以干其它农活。”今年65岁的田中村民刘涑辉如是说,“自从路通了后,村里水电有了,通信信号也有了,他家三个儿子都走出了大山,大儿子在宁德工作,老二、老三在福州做汽车装修,他们都做点小生意并在异地安家落户,自己在老家田中村也盖起了两层小平房,每每逢年过节,儿孙们回来,交通也方便多了。”
岭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坪岗村盛产白萝“闻名”宁德,52岁的村民阮元兴通过在山里种植萝卜,与在宁德城关的哥哥嫂子配合,每年收入就能达到五六万元。在通村路没建之前,山里的萝卜虽然香脆甘甜,但每每丰收年都是他们的发愁年。许多萝卜都要肩挑下山,可肩挑又能挑多少,遇到多雨季节,很多萝卜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路通了,销售就活了,只要一个电话,一车将萝卜就能拉到城关卖。阮元兴等村民也因地制宜将新鲜萝卜制成了萝卜干,在宁德东湖市场等地还形成了自有销售渠道,每年丰收季节,都有老顾客向他提前预定。
2014年,莲峰公路第二期工程完工,一条经历二年、全长19.7公里、投资200多万元、分布十六个自然村的道路网全线贯通。
2016年,“莲峰三村”造福工程启动,其中田中王台新村(主村)造福工程,因地制宜依山建起了“外八字型”两排、共46栋一层砖混凝土框架房子,总共入驻77户,366人。
“前几年我就想让自己休息休息,调养调养身体,就(从屠宰行业)转行开了一年运输货车,去年我干脆就给自己‘退休’了,”刘淑钿就是田中村其中一返乡盖房的村民,今年47岁的刘淑钿已当上爷爷(外甥随女儿姓),在城里有两套房(一栋为溜房),生活过的还算充实,“不过说实在的,还是老家农村的环境、空气比较好,自在。目前老家的房子正在做装修,计划年底入住,老家也整了几亩山地打算自己与爱人一起打理。至于以后的日子,以后再打算。”
如今像刘淑钿一样返乡盖新房子的村民还不少。伴随着莲峰公路的通达,“莲峰三村”因地制宜,种水稻、种土豆、种地瓜……一样样土特产运往宁德城区,为村民摆脱贫困脱贫攻坚带来了新动能。
据统计,1999年,“莲峰三村”人均纯收入中,田中村约900元,叶厝村、岭头村约800元。莲峰公路通车后,三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大为改观,截止至2018年莲峰三村人均收入,田中村为12087元,叶厝村12106元,岭头村11794元。
“相较于辖区沿海的几个村落,地处山区的‘莲峰三村’基础薄弱、条件艰苦,不过三村原生态资源丰富,各有特色,比如岭头有坪岗萝卜、叶厝有地瓜、田中有笋干等农特产品,还有正当季蔬菜都是原生态的。”蕉城区城南镇党委书记蒋孝墩直陈,“莲峰三村”公路通车后,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每逢周末,莲峰三村常常会迎来近郊徒步、休闲游的市民游客。
蒋孝墩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将“莲峰三村”因地制宜作为城市农业休闲后花园定位,围绕“精细+生态”休闲农业目标去一起想、一起干,全力以赴发展特色产业,让市民游客走进乡村,吃住在乡村,从而达到真正振兴乡村带动乡村发展的目的。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