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直击
别小看政府工作报告中这30元“红包”
“你有30元红包即将到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
专家指出,这30元与报告中其他上亿的数字相比看似不太起眼,实则是切实惠民的“大红包”。
连年上调:用政府“紧日子”换人民“好日子”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是指来源于政府财政部门拨款安排,具有补助性质的、用于居民医保报销的财政支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申曙光介绍:“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由企业与个人共同缴费,而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方式比较特殊:由财政和居民个人各负担一部分。”
据悉,今年的30元并非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首次上调。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五年,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当年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
2020年5月19日,国务院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表,该表显示,2019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新增的15元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在内的38项指标任务均已完成。
这一“红包”连年增长,在特殊时期仍未间断。
受疫情影响,今年财政收入下降,中央和地方都受到影响,地方财政预计减收增支八千亿到九千亿元,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压力。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指出,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要节用裕民,落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在特殊时期,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为的就是人民的“好日子”。
2012-2019年我国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单位:元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医疗保障局
远超“30元”的福利:病有所医
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等政策福利相比,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的这30元看似不起眼,实则能量满满。
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2510万人。享受待遇人次和医疗费用持续增加,2018年居民医保参加人员共享受待遇16.2亿人次。
2012-2018年我国居民医保享受待遇人次 单位:万人次
图表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高,人均30元的财政支出,看似不起眼,但总体来说是很可观的数据。”申曙光指出,这30元的财政“红包”总体能量巨大,是能切实“发放”到人民手中的。
“这30元的增长有一定必要性。”申曙光介绍,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自然增长,新医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疗费用支出也在提高,医保筹资水平需要随之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个人负担的缴费在提高;另一方面,财政负担的部分也在增长,这样才能维持医保基金的平衡,这一制度才能有效运转下去。”
申曙光进一步介绍,直观地理解,提升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病有所医”。
“例如,近年来,除保障住院医疗外,越来越多地方建立了门诊医疗保障制度;除基本医保外,还提供了大病保险;此外,财政补助的增加,让扩大医保药品和器械范围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更切实地实现‘病有所医’。”
背后的“大红包”:稳就业 促消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
有网友发现,报告中发放的民生福利远不止30元: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这都是实实在在的“红包”。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提高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申曙光分析,“如果说稳就业是通过提高消费能力让居民能消费,那么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则是通过解决后顾之忧,让居民敢消费。”
除促进消费外,30元背后的“大红包”还能带动就业。“社会保障发展到今天,社会服务已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社会服务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不但在医疗卫生与健康行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吸引了养老、护理等领域的就业大军。”申曙光指出。
相关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