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直击:全民“随手拍”,不止拍一拍
高架桥下,绿灯亮起,上海白领伊伊稳稳起步,突然一辆车从右侧直插进来,所幸未酿成事故。对方实线变道的这一幕,被行车记录仪拍了下来。随后,伊伊通过蓝牙在手机上下载了视频,并打开“上海交警”App,上传这段视频,提交举报,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5天后,“上海交警”App显示,此次举报有效,对方被依法处罚。伊伊开玩笑道,很解气,这个App治愈了她的路怒症。
深圳、成都、西安、北京……在全国多座城市,群众可以“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行为。不过,市民“随手拍”会不会引发恶意举报甚至敲诈勒索,会不会泄露个人隐私……担忧、质疑声一直未平息。
“随手拍”进入新常态
“上海最近几年交通秩序明显改善,甚至连堵车时间都变少了,路更通畅了。”伊伊认为,这有市民“随手拍”的一份功劳。
“最开始,听到有人举报交通问题,周围朋友是不太理解的,但现在变了。”伊伊说。在她看来,“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行为,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参与城市交通治理的一种自觉。
据介绍,2016年5月,上海“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平台上线。不管是“上海交警”App还是视频举报官网,均可通过用户手机,获取手机验证码等流程完成注册。
其实,早在2004年8月,上海市民就可用照相机、摄像机拍摄交通违法行为。不过当时规定,举报人第一次送证据材料时,必须携带本人的身份证,前往举报中心注册登记。
正式上线4年多,该平台已累计受理各类交通违法视频举报线索超过400万条。可举报条目,从最初的13项交通违法行为逐步拓展到目前的40项,基本覆盖了较为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
运行刚满月的北京“随手拍”平台,举报范围也是13项交通违法行为。
今年8月5日,“随手拍”平台通过北京交警App、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正式上线。9月6日,据北京交管部门统计,该平台已有注册用户36.6万。
北京市民“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的做法,也早有先例。2013年5月,“北京交警”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官方账号正式启用。北京市交管部门鼓励市民,拍摄举报货车野蛮驾驶行为, 通过联系“北京交警”提供线索。
而2010年8月,“平安北京”官方微博开通后,就接到大量有关交通管理方面的网络建议。
如今,全国各地交管部门,通过其官方微博微信受理网民举报交通违法行为,早成为常态。
而深圳“市民随手拍治理交通违法行为”,可追溯至2011年,最初以市民义务举报为主。2014年,深圳正式推行交通违法有奖举报,并延续至今,奖励范围时有更新。2015年,深圳市率先上线专门的“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平台。
发表于2019年5月的一篇论文显示,据作者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推行公众参与交通违法举报的城市已有31个,其中25个城市开始于2018年。
此前,有网友担心“随手拍”的证据合法性,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规定让“随手拍”举报行为有法可依。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增加了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的规定:“经查证属实,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违法行为照片或者视频等资料可以作为处罚的证据。”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雪锋表示,这一规定意味着公民“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的方式将可能在全国推行,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市民可以有序参与到交通安全治理工作中来。
没有规范不成证据
伊伊并非首次举报。2019年,她就举报过一次。不过,第二天,她被告知,因为上传视频的画质不够清晰,且未形成证据链,该举报未能成功。此后,伊伊特地更换了新的行车记录仪。
并非所有的“举报”都是有效的。
各地政策实行初期,“不专业”举报行为普遍存在,如拍摄车辆信息不全、举报项目搞混、记录违法行为证据链不完整导致难以界定等。结果就是,符合举报标准,能通过审核的信息较少。
9月6日下午,北京交警发布“随手拍”首月运行情况,梳理一个月以来群众举报的图片和视频线索后发现,部分群众拍摄资料的地点、车牌号码等信息无法有效识别。
北京交管部门对于市民举报时提供的照片、视频证据有规范要求。比如要求举报视频最小时长不小于5秒,最大时长不超过20秒,连续、不间断且能记录违法事实。其中,举报机动车行驶状态下的违法行为,需确保有明显位移,视频时长不小于5秒;举报违法停车行为,应确保视频时长大于12秒。
有网民建议,应降低证据的审核标准,以提高过审率。对此,深圳交警指挥处民警严婷向记者表示:“标准肯定是不能放宽的”。
严婷解释,事实上市民提供的举报信息,只能被称为线索,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只有经过民警的后期审核和调查工作,这些线索才有可能变成处罚依据。
据介绍,深圳“随手拍”举报平台采用“系统+人工”的审核方式,对于采集到的线索,举报平台首先会匹配时间、地点等元素进行技术初审,专业审核人员再进行人工审核,通过审核的线索会进入下一轮复核环节。
复核完成后,不符合条件的被退办,举报人同时会收到反馈信息;而符合处罚条件的,经核实后会被纳入处罚系统中。
“一切按照民警实地提取证据的规范来严格执行。”严婷说。
举报平台的技术升级,也是提高举报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就举报线索有效性,北京交管部门6日对媒体表示,为提高拍摄清晰度,交管部门将进一步优化自定义相机与手机机型的适配和兼容性。
据央广网8月报道,“上海交警”App还新增多种辅助功能,包括自动定位违法地点、禁行措施政策查询、举报违法补充备注等,方便群众通过手机视频举报交通违法。
不过,即便举报线索是真实的,现场执法也需兼顾人性化考量。据深圳交警指挥处民警高明礼介绍,深圳市就有相应执法指引,晚上8点以后,不对车位紧张的老旧小区周边违停行为予以处罚,相关举报线索会被退回,但在斑马线、消防通道的违停除外。
部分城市微信小程序举报凭条操作界面截图(拼图)
“随手拍”不等于随便拍
不少网友担忧,有了“随手拍”,会不会遭恶意举报,或以举报为手段的敲诈勒索?个人隐私会不会被泄露?
“恶意举报的话,到目前为止,我们搞了那么多年,没有遇到过。”严婷表示,从2008年建立举报交通违法奖励制度以来,尚未接到过有关恶意举报的投诉或报警。
“各方面证据都非常确凿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录入系统对他处罚,相应的举报人才能获得奖金。”严婷称,警方会认真研判举报线索,非常重视车主陈述和证据链的完整性,
据严婷介绍,对于维权举报线索,民警核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交管部门后续开展调查时,需要跟当事人进一步核查情况。
深圳交警互联网举报交通违法受理中心。 受访者供图
严婷说,根据线索和场景不同,民警查证核实的手段,有现场执法和非现场执法之别。如果举报线索证据链清晰,且能通过“电子警察”等找到佐证证据,交警举报中心就可直接处理。那些举报中心无法研判的线索,将被派发给辖区大队民警现场处理。
针对市民关注的“隐私保护”和“恶意举报”这类问题,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同时要求举报人应如实提供相关信息,交管部门将对每一件举报信息依法、认真核实;恶意举报的举报人,经查证属实的,交管部门将不再受理其举报。对故意捏造违法事实陷害他人、以举报为手段敲诈勒索,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交管部门还提示,群众举报时,应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云南义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天敏认为,单纯包括车牌信息不算侵犯他人隐私,如果画面含有其他能辨认身份的个人信息,则算侵犯他人隐私行为。
记者注意到,在微博上,有不少用户发布了交通违法等举报视频。对此,王天敏建议,网民在举报并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时,应当避免拍摄车牌以外的其他个人信息,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多名受访者表示,“随手拍”平台不能一建了之,在鼓励举报的同时,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法治意识教育,注意保护个人隐私,让公民合理、正确地行使监督权。
除了管好用户外,平台自身也需要加强管理。高明礼透露,此前举报平台系统与车载仪厂商有合作,后来出于安全考虑,深圳将所有数据迁移到了公安内部系统中,现在正在搭建一个可单独上传视频的举报平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建议,政府需要加强对所有数据和平台商的监管,除了要加大对举报者隐私的保护力度,同时要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用作商业目的。
城市管理的共治样本
随着北京市“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平台上线,“建议全国推广”的呼声不绝于耳。
“随手拍”可以推广吗?
“再大的城市,也不可能做到监控100%的覆盖”,一名在深圳市交警互联网举报交通违法受理中心工作的民警透露,目前举报平台受理的线索,跟民警路面执法、“电子警察”拍到的几乎没有交叉。
据央广网今年8月报道,举报平台开通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共受理“车窗抛物”违法线索2万余起。一名一线综合执法民警坦言,实际执法过程中,民警对“车窗抛物”违法的发现和取证都存在难度。而视频举报平台有效弥补了传统执法模式对此类违法难发现、难取证的不足。
朱旭峰认为,“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模式体现了城市数字治理的发展方向,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鼓励民众参与城市治理,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推广。
“公民利用‘随手拍’举报平台参与交通治理,是一种重要补充,但并不能代替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的履行。对于综合治理城市交通问题,还必须有长远性、系统性规划。”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彩红认为,针对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应局限于机动车辆,各类电动车也应统筹纳入交通治理综合规划。
与此同时,外卖、快递骑手违法行为“随手拍”和不文明行为“随手拍”举报平台,分别在上海、宁波等地先后上线。
在孙彩红看来,“随手拍”举报模式从交通扩展到城市其它层面,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一项举措,而且给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种专门的平台与途径,增加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渠道,彰显了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推荐阅读
人民直击:追踪: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曝光 两地住建局次日作出回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