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社会

被谎报走失女孩家长要追究责任 “宝贝回家”处境两难

2012年06月27日14:3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图为原始微博中所附求助图(来源:网络)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刘茸)“南京一动物园走失小女孩”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救助走失儿童的公益组织“宝贝回家”负责人张宝艳今天上午告诉人民网记者,南京警方已找到求助信息中照片上小女孩的家人,确认走失信息为谎报,小女孩一直安全地待在家人身边,并未走失,女孩的照片也从未外传过。

    记者了解到,目前警方现在正在调查伪报信息者的身份。据媒体报道,女孩家长表示保留追究“宝贝回家”责任的权利。张宝艳则告诉记者,他们仍未找到一个能核实求助信息而又不影响救助工作的方法,正在两难之中。

    “宝贝回家”:有人谎报孩子走失

    6月25日上午,身为救助被拐儿童志愿者的“@宝贝回家老鬼”和“@宝贝回家志愿者正兴”各自发布了一条相同内容的寻人微博,称一名10岁女孩6月1日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走失。微博附图是两张孩子的照片,一张连衣裙和一双鞋的照片,微博中称其为孩子走失时所穿衣物。微博发出后极短时间转发上万,许多微博名人协助转发。

    据媒体报道,当天晚些时候,这条寻人微博就被找出了疑点。南京玄武区警方确认当地没有被报走失小孩的户籍信息,走失地点红山动物园当天也没有接到相应的报警。

    当天晚上,“宝贝回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讯息:“各位网友:6月24日,有人以孩子妈妈名义在宝贝回家网站寻亲登记,寻找失踪女孩刘艾菲。经与警方联系核实,该登记为假信息。为此,我们已删除刘艾菲的寻亲信息,也提醒某些编造虚假信息人员,不要利用社会爱心愚弄公众,浪费社会资源。希望此事不会影响大家对失踪儿童和宝贝回家的工作支持,谢谢大家。”

    南京《现代快报》记者的调查表明,事情的起源是一位自称孩子母亲的李姓求助者向“宝贝回家”论坛求助,这是一个集中发布走失儿童和寻亲家长信息的论坛。之后,“宝贝回家”指派了志愿者“@宝贝回家老鬼”通过QQ与其联络。求助者始终不愿提供电话等其他联系方式,志愿者一度怀疑其求助的真实性,但考虑到对方提供了照片,以及离孩子走失已过去20多天,时间可能相当紧迫,还是对外发布了信息。

    不少网友怀疑,此事是儿童服装厂家的一次炒作,原因在于求助者不寻常地说明了孩子走失时所穿服装的品牌,“找小孩还将衣服品牌说那么清楚干嘛?”另据媒体报道,当事品牌的客服对此予以否认。

    志愿者:等待查出幕后谎报者

    虽然好几个志愿者都发布了这条信息,但“@宝贝回家志愿者正兴”的微博是被转发次数最多的。25日晚上,新浪微博以散布虚假信息为由,将“@宝贝回家志愿者正兴” 账号禁言15天。

    今天中午,人民网记者联系上了被禁言的志愿者杨正兴。他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在“宝贝回家”当志愿者已经两年多。被禁言时,他把自己微博上的状态说明改成了:“被禁言15天。7月11日解封。憋屈、气愤、无奈”。

    不过一天过去,他已经不那么郁闷了。他说,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账号解封,因为新浪是按明显违规进行的处理,他无法按一般程序去自辩或申诉。不过账号封冻后,新浪官方“@微博管理员”发布了一条消息,表示是在禁言之后才了解到杨正兴是被利用,并对“提供假线索利用大家同情心的恶劣行径表示谴责”。

    杨正兴接受了官方微博的说明,说自己现在正等着“警方把那个谎报的人查出来”。

    但截至发稿前,南京市公安局宣传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记者尚未获知最新调查结果。

    救助负责人:我们身处两难之中

    “宝贝回家”的主办者张宝艳告诉人民网记者,就以后对走失求助信息应当如何求证的问题,他们面临着第一时间寻找孩子和核实信息真伪的两难境地。

    “我们初步考虑的是,让举报人或者求助者必须提供身份信息。”张宝艳说,“但这样也有一个麻烦:很多求助的家长不会上网,是找懂电脑的人帮忙发帖,人家可能就是萍水相逢帮个忙,未必愿意把身份信息提供给你;如果要求提供家长的身份信息,真正要恶作剧的人在网上随便搜个当地的身份证号,我们还是很难核实。”

    开办“宝贝回家”多年,张宝艳不是第一次遇到利用他人善意的恶作剧者,但过去的案例或在早期就识别出来,或经公安部协助得以排除,从未像这次一样,因微博广泛传播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这次主要是因为志愿者人在异地,对南京情况不了解,没有办法确切核实。我们确实是有错,这终究是虚假信息,向公众道歉是应该的。”

    但媒体和微博上都已经出现了让“宝贝回家”倍感压力的声音。有人主张,作为微博的认证用户,“宝贝回家”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要承担审核义务,否则应当被追究法律责任。

    张宝艳说,他们处在两难之中。“我们论坛上的寻人信息现在已经有一万六千多条,要保证每条都核实确认再对公众披露,难度很大。寻找孩子有一个黄金时间,找得越早对孩子越有利,有时候我们接到家长电话,这头提交给公安部,那头就发到网上了,好争取时间。等公安部查清如果是家庭纠纷引起的虚报等等情况,我们再去撤销。如果先假定每个人都是骗子,我们的工作就没法做了。”

    张宝艳希望,人们对于两难局面能多些宽容。“我们如将门槛设得太高,不仅可能伤害到许多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家长,也会导致很多人得不到帮助,但现在这种工作方式,有些恶作剧就防止不了,这确实是个两难问题。”

(责编:常红、张玉珂)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