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社会>>人民网“求真”栏目>>评论观察

“求证”不应成为“恶意不实之言”的挡箭牌

咄休

2013年05月03日11:2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自网络诞生,网络谣言就随影而至。尤其进入微博时代,微博谣言也已成为损害个人、机构名誉,影响社会生活、公共行政的网络怪病。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出于“善意”,却由于条件限制,而发布的“不实信息”,但我们也不能对“恶意”传播的虚假信息视而不见。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正是网络的出现,坊间的“茶余饭后”之言,转变为今日的“广场言论”。微博无疑促进了这一转变过程。于是乎,冠之以“据说”、“有人说”、“朋友告诉我”、“求证”、“求辟谣”等名头的言论,被放置于微博上来。无论是“据说”、还是“求证”其实都暗含一种逻辑,即“此言源头不在我,无需为言论是否真实负责”。但这种逻辑也忽视了一个前提:言论并不是无界的。言论应该为言论的后果有足够的承担。如果坊间的“茶余饭后”是一对一或者小范围讨论,那么“广场言论”,则是借助微博形成的一对多的宣扬;如果“茶余饭后”是一种“传播,那后者就是一种扩散。如果说“茶余饭后”的讨论,不会带来“即刻危险”的后果,这种言论也不应该受到限制的话,那么扩散“广场言论”,就应当谨慎了。因为不实之言,在微博的扩散下,作用实不能小觑。

但,即使是“不实之言”,也有“善意”、“恶意”之分。“善意的不实之言”,是出于良好的目的,但由于能力不及,未查实,而轻率发布的不实信息;“恶意的不实之言”,是出于不良,甚至是获利目的,而主动发布不实信息。如果我们可以对“善意的不实之言”网开一面,对于“恶意的不实之言”就不能听之任之了。据新华网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正部署打击拼接图片的诽谤,以及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这也正是要控制“恶意的不实之言”。

正如新浪网友所说“既然在微博上每个人都说话,那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微博用户的事儿”。这是倡导一种“言论责任”。如果微博用户都把自己的言论当做自己的事儿,那么,以“求证”、“据说”做挡箭牌的“恶意”、“不实”之言,也绝难逃遁。如果微博用户都能为言论负责,网络治理的出发点或许就不是如何打击“恶意之言”,而是如何保护那种“善意之言”。

(责编:孝金波、张玉珂)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