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社会>>人民网“求真”栏目>>评论观察

防灾知识“打架”背后的素养之忧

余旖

2013年04月23日11: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大地震的恐惧,很多人在为灾区焦虑的同时,也忍不住担心:如果自己和家人遇到此类情况,应该怎么办?因为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我们能够更便捷地找到防灾避险的知识。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微博和媒体上的知识“打架”现象很多。

比如,早晨刚见到一个关于“地震活命三角区”的长微博,下午就看到科普网站对此进行“辟谣”,称这一救生法不可信,甚至可能在命悬一线时延误逃生机会。

还有一个例子:这两天,微博网友们围绕“地震可不可以预测”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不止芦山地震,在汶川、玉树乃至每次大地震之后,都会引发同样的大辩论,但普通公众在这些“科普大战”中似乎收获寥寥,甚至越来越无所适从。

其实,不光是地震知识,这些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中医中药使用、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等问题上,公众都有这样的感觉——“知识”在打架,而且越打越厉害;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专家说法”,而专家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该信谁。

这些知识“打架”现象背后的科学素养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丰富的时代,不加选择地胡乱传播信息,反倒可能导致社会混乱,而这归根结底是我们当前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所致。

斯蒂芬·霍金曾说:“我们无法阻止科学技术去改变世界,但至少要尽量保证它们引起在正确方向上的变化。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基本的理解,这样做出决定才能是消息灵通的,而不会只受少数专家的操纵。”如果一些本不该有争议的知识一直都在“打架”,公众显然无法做出科学和理性的判断。

观点可以多元,认识可以不同,但对于防灾避险这一类的知识,越多共识,便越少困惑。实现这一点,有赖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除了公民个体层面的知识学习,国家和政府也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要提升整个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还要倡导媒体及相关机构在传播知识时能够更加严谨。

(责编:孝金波、张玉珂)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