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东港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女副市长董海涛的简介一栏中写有“2011年4月-2012年10月,辽东学院外事处办公室主任”。有网友称根本不存在这一职位。丹东市委组织部外宣办工作人员回应称:“网上的质疑都需要理会吗?该说明的都说了。”(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人红是非多,出类拔萃总要拿出个鹤立鸡群的理由。有关“80后女副市长”的质疑从无断却,如今,用新华社的话说,已然陷入了“真相困境”:一方面是地方部门极力辟谣,一方面是民众监督锲而不舍。几个欲盖弥彰的细节需要不懈追问:若清白无虞,“网友曝”之后为何懒于回应?若真相公平,四人中的倒数第一为何非要“纠偏”为并列第三名? 旧的疑问没解决,新的质疑又浮现。一是“记者刘向南”在微博上质疑称,据2012年7月《丹东日报》刊登《2012丹东差额遴选副局级年轻干部笔试人选公告》,公示出的董海涛信息,全日制教育为“大学文学学士”,毕业院校专业为“渤海大学英语”,在职教育一栏空白,而东港政府官网上的董副市长简历则成了“研究生学历”——短短数月,高学历从何而来?二是公开资料显示,董海涛2011年4月-2012年10月,任辽东学院外事处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但记者登录东港市政府官方网站,在东港市主要领导一栏里董海涛的简介中,没有“任党支部书记”的文字信息,任职公告中政治面貌显示的也是“非党员”——非党员身份的党支部书记履历从何而来? 当回应纾解不了舆论的合理质疑,蜚短流长自然就插上了疯传的翅膀。
吊诡的是,相关部门却以傲慢的姿态,给了舆论关切一个结结实实的闭门羹——“网上的质疑都需要理会吗?该说明的都说了。”网上的质疑,当然未必都需要理会。但秉持基本的监督理性,以合法渠道提出的公共疑问,恐怕当事人没有权力闭目塞听。一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数年,“不理会”的前提,起码要证明此美女副市长的当选涉及国家机密或有不可告人的“难言之隐”;二者,此事已然发酵成公共事件,网上的疑问是对公权与程序的合理质疑,本质属于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那么,地方部门有拒绝监督的权力吗? 一句轻飘飘的反问,活生生令“网友曝”气绝。这也再次说明,网络监督一旦失去传统究责机制做保障,就算“围观”成一种超能力,也不足以撼动权钱魅影之半丝半毫。这是一些无解的怪圈:你说要官员财产公示,他说这是隐私、最好“摇号”解决;你说雷政富之后的“10连襟”是权力看管不严,他说是奸商圈套、躺着中枪……监督从无不给力,批评的声音也从无“沉没”,关键还是因应机制与反腐体制有没有底线上的敏感与警惕。当“网友曝”遇上死不吭声,症结何解呢?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