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关注社会现象、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监督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网络监督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升水平。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科学认识网络监督的特点和定位。与传统监督模式相比,网络监督更具公开性、开放性。一方面,网络的高参与度有助于实现人民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天候关注,这可以促进领导干部谨慎用权、约束言行;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低风险性又导致网络谣言和诽谤等泛滥,这可能会损害公民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应该说,网络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一种形态。要有效保障人民监督权力,必须把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当前,应加强顶层设计,将网络监督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规范网络监督,实现网络监督方式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构建突发事件有效应对机制。网络速度快、影响大、成本低,网民分布广、基数大、构成杂。基于这些特点,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以快速反应、及时引导、关注热点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导网络舆情中的作用。首先,促进区域间和部门间政务微博合作,创新政府部门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促进各部门相互配合。其次,建立流程化、先发式应急系统,广泛收集和科学整理反映危机事件的信息和信号,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甄别分类和归纳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及其危害程度进行预估。同时,将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要求其做好预案和相关工作,最大程度将舆情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还应建立事中处理机制,规范危机应对流程,明晰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确保危机舆情预警、处理、监督高效有序。最后,构建事后反馈机制,对公共事件的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进行评估,及时回应社会舆论。
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网络是一个多向交流平台,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面对网络监督的复杂局面,政府部门应从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加强人员培训及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舆情收集和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应变、表达、沟通能力。应有计划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互联网使用、法规政策、舆情引导、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等。此外,还应建立配套的考核、奖惩制度,根据相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