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社会

治理谣言,迈向精细化(深阅读)

吕毅品  陈亚楠  胡安琪

2014年01月03日03: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治理谣言,迈向精细化(深阅读)

  如果要问2013年流行的一个热词,“打谣”是必选项。2013年,堪称“打谣”进行时,政府打谣力度加大,媒体辟谣速度加快,社会辨谣全民参与。

  迈入崭新的2014年,谣传数量虽然正在减少,但不实信息仍难绝迹。治谣不能放松,未来我们如何治谣?

  回望2013

  治谣格局初步建立

  2013年,国信办倡导互联网“七条底线”,公安机关组织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系列措施让网络谣言得到有力遏制。

  “2013年,虽然造谣传谣的小微舆情仍然存在,但基本没有出现传播时间长、覆盖面积广、舆论能量大的谣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面对网络议论,政府部门迅速调查和公布事实真相,主流媒体热心解读网络热点、消解公众疑虑,是网络谣言行而不远的两个“刹车闸”。

  媒体辟谣方面在去年有何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教授王灿发表示,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人民网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程进行辟谣,更加注重运用新闻传播规律,辟谣效果好。

  武汉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沈阳认为,联动、合作是去年媒体辟谣的关键词。一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度合作,成立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等。另一方面,政务微博、自媒体等与媒体辟谣联动更为紧密,在涉及民生的谣言中,公安政务微博、科普类自媒体与媒体的联动更多。

  祝华新对一个媒体互动的案例印象很深刻。2013年10月14日,上海外滩一女子投江轻生,外籍男子将其救起。微博有人发帖,称老外救人时,岸上的随身物品被盗,引出“国人素质堪忧”的议论。上海警方立即查证,发现老外未丢失任何物品。警方微博、当地媒体人微博迅速澄清。人民网、人民日报等也及时报道事实真相。博主删除谣言微博,并发帖致歉。

  祝华新认为该案例充分证明,网上舆情应对不仅可以“网上来网上去”,还可以找纸媒或电视台“落地”,让真相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巩固和扩大网上舆论攻防的战果。

  展望2014

  专家型网友正在登场

  中科院某专家发布研究成果称,北京汽车尾气对雾霾形成的贡献率仅为不足4%,但数天后,中科院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数据“低估”。

  不实信息,源头可能是普通百姓,也可能是媒体记者,也可能是专业学者。面对各种海量信息,我们该怎么办?

  沈阳认为,关键还是提速,政务微博、官方微博应该提高发布活跃度,信息公开更加彻底;媒体应当加快对于未证实消息的确认速度,便于跟进或辟谣;相关应用平台应进行技术革新,例如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优化搜索引擎,对于不实信息的关键字搜索结果,自动、优先呈现真实信息;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推送应注意及时跟进,尤其是推送热点谣言的辟谣信息;强化网络大V信用体系,对于经常发布、转发不实信息的,在其转发和搜索等功能上进行一定限制。

  对于未来的网络舆论工作,祝华新认为,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互联网专项治理后,网上舆论工作将进入专业化、精细化舆论博弈阶段。

  祝华新认为,面对海量信息中的不实传言,应依靠专业力量进行精细化斗争。杂家型大V应谨慎发言,可以鼓励专家型的“中V”,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反馈民意,促进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专家型的“中V”如果大量出现,其自身也是对信口开河的杂家型“大V”的制衡。

  祝华新表示,实际上,网上出现了一些专家型的网友,如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打拐专家@陈士渠、司法专家@中一在线,还有一些政务微博热心与网民对话,妥善回应民意关切,如@广东政法、@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等。“这样的机构‘中V’多了,网络舆论和社会心态就添了压舱石。”

(责编:耿聪、孝金波)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