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社会

“玉树90%灾民住帐篷”说法不实(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全州94%农牧民和42%城镇居民已迁新居

记者 沈小根 

2012年09月19日05:0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有网文称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有90%的灾民还住在帐篷里。情况是这样吗?玉树重建进展如何?受灾群众安置得怎样了?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近日赴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和上拉秀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采访。

  疑问一:灾民90%仍住帐篷吗?

  【调查】 玉树90%灾民住帐篷说法不实。全州农牧民重建房全部完工,入住94%;城镇居民重建房竣工69%,入住42%

  在玉树地震的重灾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机场公路沿线,既有黯淡破旧的帐篷区——新寨安置点,也有整洁有序的新建区——灾民去年就已入住的禅古村。进入镇上,街边几乎都是搭着脚手架的建筑工地,不少房屋已完工,还有一些建到一半或刚打地基。起重机上上下下紧张忙碌,拉着机械和建材的重型卡车在路上穿梭不息。建成新居、在建楼房、连片帐篷,拼出了结古镇最基本的画卷。

  “4·14”地震给玉树州带来重大损失,受灾群众达22.5万人。记者从州民政部门了解到,地震后,政府共给灾民发放救灾帐篷15万顶,包括12平方米的帐篷10万顶(3000元/顶)、20平方米的棉帐篷5万顶(5000元/顶)。简易板房多为单位和商户等自建,由于造价高(500元/平方米)、通风性差,并不受灾民欢迎。

  9月10日,记者来到了网传照片中提到的帐篷区——结古镇北侧的赛马场集中安置点。安置点长约10公里,宽约2公里,大片帐篷有序排列,道路两边商铺云集。扎西科过渡安置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玉树县在震后有23个灾民集中安置点,随着新房建成,集中安置点已减为14个。赛马场一直是规模最大的安置点,目前共有5726顶帐篷,而最多时有近7000顶。

  记者在网传照片拍摄处下车,看到路口第二户人家的女主人依西正在洗衣服。“我家共有10口人,住4个帐篷,3个发的,一个自己买的。”依西说,她家的重建房正在原址施工,“9月底完工就搬回去。”提及经济来源,她指了指院子左侧一排铁笼子,“养藏獒,在前边加油站对面还开了个素食馆。”

  在一片空地后的帐篷里,名叫依西尼玛的老人告诉记者,儿子媳妇4人都去盯着盖房子了。帐篷前为何有大片空地?老人的孙女、青海县二完小五年级学生更求拉毛说:“前面有5家人的房子盖好,已经搬走了。”

  安置区每片区域都有垃圾回收点,巨型的垃圾桶有重卡的后车厢那么大,但帐篷区仍存在居民乱扔垃圾的现象。“走到垃圾点有段距离,有人图省事就随地乱扔。”扎西科过渡安置管委会负责人马成洪无奈地说,四五十个垃圾回收点都找了专人盯守,“满了就给我们打电话,会安排垃圾车过来收。”

  90%的灾民还在住帐篷吗?玉树州政府表示:截至9月14日,全州16710户重建的农牧民住房已全部完工,已入住15721户,入住率94%;重建的城镇居民住房共22526户,已全部开工,竣工率69%,入住率42%。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城镇居民重建房13904户已全部开工,竣工率为50%,入住率为15%。在结古镇,大部分人的确在住帐篷,但玉树全州灾民90%住帐篷的说法不实。

  疑问二:结古镇重建房为何进展较慢?

  【调查】 土地权益关系复杂,可施工期短,电力交通保障不足

  “4·14”地震后,灾后重建几乎第一时间启动。在玉树县结古镇南部的禅古村,新建居民住房在震后5个月便已竣工,去年灾民已经顺利入住。但与整个玉树州灾后重建房整体进度相比,结古镇重建房为何进展较慢?

  根据重建规划,玉树城乡居民灾后重建房以统规统建为主,统规自建为辅。结古镇居民住房重建,在适当预留续建、扩建用地和空间的基础上,先安排统规统建和统规自主联建,随后居民可根据自身能力和要求自主续建和扩建。灾民可享受每户80平方米免费住房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住房面积需自筹建设资金。

  相比其他乡镇,结古镇的重建房进度相对落后。除了因为结古镇是地震的极重灾区之外,参与重建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所所长邓东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结古镇绝大多数居民的土地权属不明确,97%的土地属于私人宅基地,涉及到的土地纠纷较多。同时,由于结古镇是玉树州政府所在地,也是连接青、川、藏三地的重要商贸物资集散地,商业氛围浓厚,土地价格较高,有些核心地段的地价甚至超过西宁。“震后政府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按每亩9.7万元的青海省最高标准,但有些群众还是对灾后土地征用有抵触情绪。”

  在藏语翻译扎西位于结古镇的三层小楼里,扎西的妻子曲珍告诉记者,他们震后也被安置在赛马场,后来建起了小楼,政府的拆迁费和道路补偿费有50万,自己出30万。曲珍家原有的600多平方米宅基地在承担了小区公摊面积和马路面积后,变成了不到300平方米。“都是统一规划,政府做工作后也能理解。”扎西说,但让他为难的是,建房时邻居非要往外多扩一米多的地,“扯皮就开不了工,拖了一个多月。”在赛马场居住的依西尼玛大爷家,邻里为土地争执了大半年,如今新居刚动工。

  中国水电集团玉树现场指挥部副总工程师郝长福说,“由于土地权益问题,施工经常无法按计划进行。”对于灾后重建房具体施工,郝长福的评价是:挑战极限。“理论上这里一年可施工期5个月,可7、8月份是雨季,算起来一年只能干三个半月。”郝长福说,“高原作业,机械动力只有正常的60%,劳力效率最多70%。”

  在海拔3800米的结古镇,效率低可以通过加倍配置资源来改善,但电力交通保障不足,是困扰施工方的大难题。在明年6月大电网接入之前,玉树供电主要靠小水电。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第四号公告,玉树、称多两县电力供应缺口达67%。不少工地只能自己用燃油发电机组支撑施工,记者住在德卓滩,整夜都能听到柴油发电机轰鸣的声音。同时,由于地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玉树灾区重建的建材大部分由西宁、格尔木等地运入,运费加上各种管理费,材料成本要比平常高出35%。

  按照3年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的要求,玉树州计划今年底基本完成灾后重建重要任务;明年6月底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各项任务。玉树州计划9月底基本完成住房重建任务,记者在前往上拉秀乡的途中看到,远处的山顶已经开始积雪,玉树今年可施工时间已不多。在结古镇街头,“大干六十天”的标幅随处可见,重建项目正处于冲刺阶段。

 

(责编:刘军涛、孝金波)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