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孝金波 实习生刘燕如)2012年以来,一则“美军士兵随身携带投降书”的网帖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引发了网民的热议。本网“求真”栏目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该“投降书”实为血幅,是坠毁飞机的飞行人员在遇到当地盟军营救队时的敌我识别的标志。
“投降书”实为血幅 为飞行员特有
21日,有网民发微博称,“二战期间,美军所有官兵口袋里都装有一块黄色尼龙绸,印13种文字:‘我是美国人,请不要杀我,并设法把我送回去,我会通过美国政府交涉,给你们以报答。’在中国此行为被称其为投降书,在美国与西方称其为求救书。在某些国家政客眼中,士兵的生命如草芥。在美国,战俘同样是英雄,是一个家庭的全部。”
滇缅抗战博物馆馆长段生馗告诉记者,该“投降书”实为血幅,是一种身份识别牌。二战期间,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队员来我国助战,为了避免因语言不通造成的麻烦,制作了上面附有表明身份的中英文字样的条幅,一般是缝在飞行服的背上。段生馗还说,目前血幅的藏品并不多,市面上的多为仿制品,滇缅抗战博物馆也只有两块血幅的藏品,一块是抗战老兵飞虎队队员为了感谢抗战时广西老百姓对他的救助而捐献的,另一块则是在拍卖中得到的。此外,段生馗还透露,当时的中国政府一般会对救助者给予20万国币的奖赏。同时二战之后,韩战和越战等战争中依然使用过血幅。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血幅是飞行员特有的而不是每个士兵都拥有,同时这所谓的“投降书”是为盟军准备的而不是为敌人准备的,是坠毁飞机的飞行人员在遇到当地盟军营救部队时的敌我识别标志。
血幅的来源
陈纳德和背着血幅的飞行员(来源:戈叔亚凤凰博客截图)
记者检索发现了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于2010年发表在凤凰博客上关于“投降书”的博文。据戈叔亚介绍,1941年美国航空志愿队员在缅甸东瓜(同古)机场完成了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训练后,陈纳德率领第一和第二中队于1941年10月秘密陆续来到他们的总部昆明,准备给予猖狂轰炸昆明的日本人致命一击!
在从缅甸转场昆明途中,有三架飞机由于迷航和事故而迫降。其中两名驾驶员8天后回到基地。飞机降落后,由于相互语言不通,当地老百姓认为他们是敌人,就这样对峙了几天。没有得到及时救护的美国飞行人员最后用飞机上的留声机播放中国音乐才得以解救。鉴于这样的经历,志愿队员每人在飞行服背上均缝上一块绸布,上面写上“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的中文字样。这样可以避免语言不通的误会。
“血幅(Blood Chits)”的术语是起源于中国的“抚恤金”(生命的付款)。“血”表示生命,“幅”表示报酬或者奖金的承诺凭证。因此,血幅可以理解为对救护飞行员的生命给予报酬的承诺。
此外,戈叔亚向记者表示,他认为“血幅”的“幅”字改为“抚”字更好,即“血抚”,意思是“抚恤”的意思。
- 网民散布“潮州水厂爆炸”不实传言被训诫教育
- “天兔”致广东多市学校停课 未有“国庆假期补课”之说
- 浙江一女子散布"冰箱厂火灾四死多伤"谣言被行政处罚
- 河南“柘城上千名学生打砸”发图者澄清:仅见4名同学掀翻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