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6日电 (田雪)夏季气候炎热,水上活动成了人们消暑的首选,但这也提升了溺水事件的发生率。“倒背奔跑抢救溺水者”的做法又作为“紧急提示”在微博中传播开来。其实,北京急救中心等相关专家早已澄清过,这种方法只是特例,并不提倡,心肺复苏法为首选。
据此前报道,2012年5月25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一男一女2名幼童溺水。村民从河里将其救出时,孩子已无呼吸。村民就用当地特有的急救法,攥着孩子双脚,倒背着孩子奔跑。几分钟后,小男孩吐出几口水,“哇”的一声哭了。村民又跑了约10分钟,小女孩也被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
此事发生之后,“倒背奔跑法”被广泛流传至今。那么,这种救助方法从专业上来讲是否有效呢?
北京急救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王克英在其认证微博表示:“对于溺水者,如果心跳停止,首先应立即心肺复苏;心跳没停的,只是屏气者,可以控水。愿意跑就跑,愿意跳就跳!关键是区别有无心跳,可摸大动脉搏动来确定。”
“不少人错以为,抢救溺水者第一步就是控水,其实这反而延误了拯救患者生命的最佳时机。”北京急救中心的李坚韧医师称。他还表示:“正确做法应该将溺水者平放在地上,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咽内、鼻内的异物,如淤泥、杂草等,然后马上抬高他的下巴。如溺水者已无呼吸,应尽早开始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一旦溺水者心跳停止,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罗学宏也发表过相关文章称:“有的人认为,既然水是罪魁祸首,就应该尽快把呛进的水倒出来,于是将伤者背朝上、头朝下进行“倒水”。有的则把伤者扛在肩上,快步奔跑,寻找医院。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只会浪费时间,丧失抢救时机。”
他表示:“事实上,人溺水后,水、泥沙、杂草等会堵塞呼吸道,并且喉、气管、支气管会产生反射性痉挛而导致窒息,这是引起溺水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将溺水者救出水后,如果发现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就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专业人员应给予电除颤。正确的做法是: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地面或木板上,施救者用一手掌根部按住伤员胸骨下1/3处,另一手置于前一手背上,两臂伸直用力向下压迫胸骨(成人下陷4―5厘米、儿童下陷2―3厘米),每分钟按压10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频率成人8―10次/分,儿童18―20次/分。吹气与按压的比率为30:2,即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有时患者虽然已瞳孔散大,坚持有效的复苏后,再转医院进一步治疗仍有可能康复。”
相关链接
“北京急救中心”官方网站提示淹溺急救要点如下。
一、首先保持呼吸道畅通。声速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异物(如淤泥、杂草等)。
二、平卧位,头侧向一侧或俯卧位,面朝下。
三、不强调“控水”,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四、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口唇青紫明显,神志不清,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五、呼叫急救人员前来救援。